鍼灸 小考/침구 개론

침구총론

초암 정만순 2014. 4. 22. 11:16

침구총론

 

經絡總論

 

《經絡學說》

1. 경락의 개념

(1) 經絡 : 氣血循環의 일정한 생체반응계통노선으로, 內部로는 五臟六腑?와의 상관성을 外部로는 皮膚 ?

갖는 營衛氣血의 생리적 현상과 병리적 반응선.

(2) 經氣 : ① 氣의 작용 : 推動, 溫抱, 防禦, 氣化, 固攝

② 營氣, 衛氣-經絡을 따라 全身表裏를 循行

宗氣-經絡이 氣血을 運行케 하는 推動力

原氣-經絡이 활동하는 生理機能의 基礎

眞氣 ?? 先天之氣 - 原氣 - 腎間動氣 - 經絡 生理機能의 기초

(經氣) ?? 後天之氣 ?? 大氣 ??? 宗氣 - 貫通于心脈 上出于肺 - 營衛氣血 運行의 추동력

?? 穀氣????

?? 營氣 - 水穀의 精氣 - 化生血肉 - 行于脈中 ??? 經脈流行

?? 衛氣 - 水穀의 悍氣 - 慓疾滑利 - 散行脈外 ??

(3) 經穴 : 경락상에 존재하는 腧穴

十二正經脈의 침구치료점+奇經八脈 중 督脈․任脈상의 腧穴

2. 경락의 유주

(1) 十四 經脈의 상호 관계표

? 太陰 ?

? 陰脈의 海 (任脈) ∣ 少陰 ∣三陰

人體 (太極) ∣ ? 厥陰 ?

∣ ? 太陽 ?

? 陽脈의 海 (督脈) ∣ 陽明 ∣三陽

? 少陽 ?

???????????????????????????????????????

? ↓

? 手 肺???????→手 大腸

? 太 陰 ↓ 陽 明

督 足 脾←???????足 胃

↑ ↓

? 手 心???????→手 小腸

? 少 陰 ↓ 太 陽

? 足 腎←???????足 膀胱

? ↓

任 手 心包?????→手 三焦

↑ 厥 陰 ↓ 少 陽

? 足 肝???????→足 膽

? ↓

???????????????????????????????????????

<十四經의 相互關係表>

 

(2) 經絡의 經氣運行 經路

 

手之三陰 : 胸 ⇒ 手 足之三陽 : 頭 ⇒ 足

三陽 : 手 ⇒ 頭 三陰 : 足 ⇒ 腹

(3) 經絡 학설

1) 循經 ① 經穴名이 있는 外部를 流注하는 선

② 經穴名이 없는 內部를 流注하는 선

2) 接境 : 각 경락과 경혈이 외부로 연결된 것.

3) 通經 : 경락이 상통된 것. ex) 太陰經 → 肺-脾相通

(4) 5臟과 4肢의 관계

1) 腎의 邪氣가 入하는 곳 : 兩膕

2) 肺, 心의 邪氣가 入하는 곳 : 兩肘

3) 肝의 邪氣가 入하는 곳 : 兩腿

4) 脾의 邪氣가 入하는 곳 : 兩股

(5) 각 경락의 動脈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太淵

 

衝陽

衝門

陰郄

天窓

委中

太谿

勞宮

和髎

懸鍾

太衝

 

3. 12經筋

(1) 12經筋의 분포

1) ?? 手足三陽經筋 - 肢體의 外側에 분포

?? 手足三陰經筋 - 肢體의 內側에 분포, 胸部, 腹腔으로 進入

2) 모든 經筋은 四肢末端에서 起하여 軀幹으로 上達.

3) 12經筋의 結과 聚.

經筋

結聚되는 부위

상호 관련된 經筋

足三陽

足太陽筋

肩髃, 完骨

陽明, 少陽의 筋

足少陽筋

伏兎, 尻部

陽明, 太陽의 筋

足陽明筋

髀樞, 脊部

少陽, 太陽의 筋

足三陰筋

足陽明의 根, 生殖器部位

 

手三陽筋

頭角

 

手三陰筋

胸內에 분포

 

(2) 十二經筋의 작용

1) 骨格의 結合을 主管하고 關節의 屈身活動에 관여.

2) 全身各部分의 組織臟腑를 잘 보호

(3) 十二經筋의 임상의의

1) 筋肉이나 關節의 屈身, 肢體의 運動에 중대한 작용.

→ 十二經筋의 病後는 內部長技와 상관없이 運動方面의 이상을 표현하므로 먼저 接境法을 쓴 후에 循經法을 쓴다.

2) 麻痺筋群의 萎縮이 非麻痺筋의 拮抗筋群의 牽引에 의해 나타난 奇形症에 대해 經筋을 통해 分析할 수 있다.

3) 經筋理論에 의해 分刺(筋肉을 刺), 恢刺(筋健을 刺), 關刺(關節, 筋健을 刺) 등으로 응용할 수 있다.

《奇經八脈》

1. 奇經八脈의 작용

1) 十二經脈간의 聯係를 밀접하게 한다.

2) 十二經脈을 분류․결합․주도한다.

3) 經絡은 氣血의 滲灌 및 溢蓄에 조절기능을 한다.

 

2. 奇經八脈에 관한 표

經脈

主病

起終

穴名

機能

督脈

脊强疼痛, 角弓反張, 神志病, 脫肛, 子宮下垂, 不能小便, 疝氣, 頭頸⋅腰脊疼痛

長强

齦交

생략

①全身의 陽을 統攝全身의 諸陽을 統攝.

②人身의 原氣(腎氣)와 維係人身의 元氣와 維係..

③惱와 肝의 병 표현腦와 肝의 病이 출현.

任脈

疝氣,帶下,腹中硬塊,泌尿生殖系,呼吸系,胃腸,咽喉疾患.

會陰

承漿

생략

①人身陰氣의 기능을 총괄적으로 조절

②婦女의 生養에 근본이 됨

衝脈

逆氣而裏急,氣從少腹上衝,腹中急脹痛, 腹內拘急而痛, 人身發育,營養作用, 泌尿生殖器疾患, 乳房痛,姙娠에 관여

氣衝

幽門

氣衝,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兪,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①胃․腎의 氣를 받아 先天과 後天의 眞氣를 함축

②任脈과 더불어 生養의 근본을 주관

帶脈

腹滿, 腰溶溶若坐水中, 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腹滿, 腰部有弛緩無力感, 腰脊神經痛, 泌尿生殖器疾患

帶脈

維道

帶脈, 五樞, 維道

直行經脈 約束․月事不和․赤白帶下 관계

陰蹻脈

陽緩而陰急,陽急而足直

陽氣不足으로 陰氣偏盛과 多面, 嗜臥

然谷

睛明

然谷, 照海, 交信(隙穴), 睛明

①人身의 운동기능을 주지

②眼睛의 開闔기능에 관계

陽蹻脈

陰緩而陽急, 陽急而狂奔

陰氣不足으로 陽氣偏盛하여 不眠, 眼病, 癲癎

申脈

風池

申脈, 僕參, 跗陽(隙穴), 臑兪, 肩髃,

巨骨, 地倉, 巨髎, 承泣, 睛明, 風池

陰維脈

陰若不能維于陰 則脹然失志, 陰維爲病苦心痛, 精神病

築賓

廉泉

築賓(隙穴),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①表와 裏를 각각 主宰

②陰․陽 兩經脈의 상호관계를 개별조절하여 平衡 유지

陽維脈

陽若不能于陽 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之病苦寒熱, 精神病

金門

瘂門

金門,陽交(隙穴),臑兪,天髎,肩井,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窓,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瘂門

 

《特定穴》

․특징적인 침혈. 14경맥의 혈 중에서 특수한 작용을 가진 혈들이다.

․특정혈에는 原穴, 5兪穴, 絡穴, 郄穴, 背兪穴, 募穴, 6合穴, 8會穴, 8脈交會穴, 交會穴 등 10가지가 있다. 특정혈들은 다른 혈들보다 특수한 치료작용을 가지고 있기 때문에 보다 중요하다는 의미에서 要穴이라고 한다.

․특정혈들은 부류에 따라 각기 특수한 적응증과 임상응용방법이 있다.

1. 五兪穴

:十二經脈에 각각 井․滎․兪․經․合의 5개 穴씩 모두 60개 穴을 가리킨 말이다.

 

五輸穴

陽經

陰經

靈樞

(九鍼十二原篇)

二十七氣所出爲井

二十七氣所溜爲滎

二十七氣所注爲兪

二十七氣所行爲經

二十七氣所入爲合

主病

心下滿,神之病,心下煩悶

身熱,心大熱,

發熱

體重節痛,

風濕痺痛

喘咳寒熱,

咽喉部病證

逆氣而洩腸,胃,六腑病證

肝木病

病在臟者取之井

心火病

病變于包者

取之滎

脾土病

病時間時甚者

取之兪

病變于音者

取之經

腎水病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飮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備考

治救急

治發熱

治關節痛,

及神經痛

治喘咳感冒,咽喉病及呼吸器系統疾患

治慢性病

逆氣而泄

 

合穴은 臟의 病을 치료하는 데 중요한 역할을 한다. 六腑의 病을 치료하는 데 合穴 중 足三陽經의 合穴이 主效하다.

<참고> 六腑病에 사용되는 下合穴(臟病合輸)

 

2. 原穴(12原穴)

:장부의 原氣가 경맥에 머물러 있는 곳의 鍼穴. 손목과 발목아래에 있다.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太淵

合谷

衝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京骨

太谿

大陵

陽池

丘墟

太衝

 

3. 絡穴(15絡脈)

․15 絡脈이 갈라져 나온 곳에 있는 鍼穴.

․表裏關係로 가는 絡脈과 일정한 순행부위를 가지고 순행하며 장애되었을 때에는 병증후가 나타난다. 고로 絡穴들은 그가 속한 經脈과 表裏關係의 經脈 및 갈라져 나간 絡脈의 병을 치료하는 작용이 있다.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列缺

遍歷

豊隆

公孫

通里

支正

飛揚

大鍾

內關

外關

光明

蠡溝

脾의 大絡

督脈

任脈

大包

長强

鳩尾

 

․絡脈 중에 12經脈에 속한 12개 絡脈은 表裏關係로 가는 絡脈이 있으나 脾의 大絡인 大包, 督脈의 長强, 任脈의 鳩尾 등은 表裏關係로 가는 絡脈이 없으므로 表裏關係의 經脈에 생긴 病을 치료하는 작용은 없고 다만 絡脈의 病症과 12經脈에 속한 經脈의 病症을 治療하는 작용이 있다.

4. 郄穴(16郄穴)

․특징적인 침혈의 한 종류. 郄은 틈이라는 뜻을 의미하는데 氣血이 많이 모이는 곳이다. 臟腑에 病이 있을 때에는 해당한 經脈의 郄穴에 반응이 나타난다.

․ 郄穴은 12經脈과 奇經八脈 가운데서 陽蹻脈, 陰蹻脈, 陽維脈, 陰維脈에 각각 1개씩 모두 16개(16郄穴)가 있다.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孔最

溫溜

梁丘

地機

陰郄

養老

金門

水泉

郄門

會宗

外丘

中都

陽蹻脈

陰蹻脈

陽維脈

陰維脈

跗陽

交信

陽交

築賓

 

郄穴은 주로 該當經脈과 臟腑의 急性病과 出血을 치료하는 데에 쓴다.

 

5. 背兪穴

․척주의 양쪽으로 내려간 방광경 1측선에 위치하면서 五臟六腑와 밀접되는 관계를 가지는 穴.

․배수혈은 五臟六腑의 經氣가 잔등에 주입되는 곳이라는 뜻에서 붙여진 이름이다. 背兪穴은 다음과 같다.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肺兪

大腸兪

胃兪

脾兪

心兪

膀胱兪

小腸兪

腎兪

厥陰兪

三焦兪

膽兪

肝兪

 

․背兪穴은 해당되는 장부의 병과 그 장부와 연관되는 기관의 병을 치료하는 데 쓴다.

 

6. 募穴(腹募穴, 臟腑募穴)

․가슴과 배의 穴 가운데서 臟腑의 氣가 모여드는 穴.

․12개 장부에 1개씩 모두 12개가 있으며 해당장부가 위치하고 있는 가까이에 있다. 12장부의 모혈은 다음과 같다.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中府

天樞

中脘

章門

巨厥

關元

中極

京門

膻中

石門

日月

期門

 

․募穴은 해당장부의 병을 치료하는 대표적인 국소혈이다.

․募穴은 해당장부의 急性疾病 治療에 주로 쓴다.

 

7. 八會穴

․ 臟․腑․氣․血․骨․髓․筋․脈의 病들을 각각 치료하는 작용을 가진 8개 穴.

․ 八會穴은 臟腑器官의 이름 뒤에 ‘會’자를 붙여 穴이름을 대신하기도 한다.

구분

혈이름

치료범위

臟會

章門

五臟病(肺․心․肝․腎․脾)

腑會

中脘

六腑病(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

氣會

膻中

氣病(氣滯․氣鬱․氣虛…)

血會

膈兪

모든 血病(瘀血․出血․血虛…)

骨會

大杼

모든 骨病(骨痿․附骨疽…)

髓會

懸鍾

모든 髓病(惱髓․脊髓․骨髓…)

筋會

陽陵泉

모든 筋病(痙攣․筋麻痺․關節痛…)

脈會

太淵

모든 血脈의 病(出血…)

 

 

 

8. 交會穴

․2개 또는 그 이상의 경맥이 서로 교차되거나 교회하는 부위의 침혈.

(예) 中府혈은 手太陰과 足太陰의 交會穴이고 大樞혈은 三陽經과 督脈의 交會穴이다.

․交會穴은 임상에서 本經과 交會되는 經脈의 病을 치료한다.

 

9. 八脈交會穴

本經

八穴

通穴脈

主治

足太陰

公孫

衝脈

心⋅胸⋅胃

手厥陰

內關

陰維

手太陽

後谿

督脈

目內眥, 項强, 耳, 肩膊, 小腸, 膀胱

足太陽

申脈

陽蹻

足少陽

足臨泣

帶脈

目外眥,耳後,頰,項,肩

手少陽

外關

陽維

手少陰

列缺

任脈

肺系, 咽喉, 胸膈

足少陰

照海

陰蹻

 

 

取穴法

 

1. 近部取之

肘痛 取曲池, 天井

膝痛 取膝眼, 陽陵泉

腕痛 取陽池, 外關

足痛 取丘墟, 解溪

頭身部의 病中 眼病 取 睛明, 風池

牙痛 取 頰車, 下關

耳聾 取 耳門, 翳風

鼻塞 取 迎香, 印堂

喘咳取 天突, 肺兪

胃病取 中脘, 陽門, 胃兪

腹痛取 天樞, 大腸兪

膀胱病取 中極, 關元 次窌

 

* 針刺麻醉 : 顱腦수술시 - 觀窌

甲狀腺 수술시 - 扶突

2. 遠道取之

軀干內臟疾患 - 胸痛 取 內關

喀血 取 尺澤

腹痛 取 足三里

肋痛 取 陽陵泉

頭面五官疾患 - 齒痛 取 合谷

項强 取 後溪

眩暈 取 太衝

眼病 取 光明

【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

 

【分部遠道取穴歌】

頭項後溪取 面口合谷

心胸內關穴 肚腹三里

小腹三陰交 腰背殷門

肝膽陽陵泉 肋脇配支溝

 

【病在上取之下 下取之上

左取之右 右取之左】

頭面之疾針至陰 腿脚有疾風府

心胸有病少府瀉 臍腹有病曲泉

肩背諸疾中渚下 腰膝强痛交信

脇肋腿痛後溪 股膝腫起瀉太衝

陰核發來如升大 百會妙穴眞加駭

頂心頭痛眼不開 湧泉下針足安泰

3. 隨症取穴

【八會穴 】

血會膈兪 氣會膻

脈會太淵 筋會陽陵泉

骨會大髓會絶骨(懸踵)

贓會障門 府會中脘

【五兪穴 】

井 主心下滿

滎 主身熱

兪 主體重節痛

經 主喘咳寒熱

合 主逆氣而泄

【全身病 】

大椎退熱, 人中蘇厥

三里降逆 關元溫陽

 

或針上取風池太衝

或針熱 大椎, 曲池, 合谷穴

或針溫灸中脘 關元

或針吐 內關, 中脘, 三里

或針結 支溝, 照海, 大橫

或針水 水分, 陰陵泉上取

或針先針風隆, 中脘

或針氣 膻中, 氣海上下記

或針長灸關元, 三里

或針汗 合谷, 復溜, 後溪

或針神 大陵, 間使神門

或針厥 人中, 湧泉, 十宣

 

 

 

 

配穴法

1. 前後配穴法 - 兪募配穴

: 贓과 軀干部의 疾病에 국한됨

2. 表裏配穴法

: 穴位의 협동작용을 증강시킴.

胃病取三里+公孫 喉痛 - 合谷+魚際

咳嗽 - 太淵+合谷

透刺法 : 內關+外關, 陽陵泉+陰陵

表經病取裏經裏經病取表經

原絡配穴法 - 各經絡所屬病은

取其原穴爲主

配用相表裏經絡穴爲補

3. 左右配穴法

: 양쪽을 같이 取해 증강작용을 함

胃病取兩側胃兪 或兩側足三

 

左側疼痛 → 右側 對應處

右側疼痛 → 左側 對應處

4. 上下配穴法

: 임상응용이 가장 광범위.

胃病 - 上肢內關, 下肢足三里

咽喉病 - 上肢取合谷, 下肢取內庭

【八脈交會穴配法】

內關+公孫 相配 主治 心, 胸, 胃

外關+臨泣 相配 主治 頭側, 面頰

後溪+申脈 相配 主治 頸項, 肩甲

列缺+照海 相配 主治 咽喉, 肺部

 

5. 遠近配穴法

: 각 配穴法을 총괄한 것.

 

 

近位取穴

遠位取穴

前頭痛

側頭痛

後頭痛

頭頂痛

咽喉

氣管, 肺

肝, 膽

大, 小腸

膀胱

生殖器

項門

上肢

下肢

印堂, 陽白, 攢竹

太陽, 束骨

風池, 天柱

百會, 通天

睛明, 承泣, 風池

迎香, 印堂

頰車, 下關, 地倉

翳風, 聽宮, 聽會

天容, 天柱

天突, 肺兪, 膻中

厥陰兪, 心兪, 靈墟, 膻中

中脘, 鼻兪, 胃官下兪

肝兪, 膽兪, 氣門, 日月

天樞, 關元, 大橫, 大腸兪

腎兪, 三焦兪, 志室

中極, 水道

關元, 中極, 曲骨, 歸來

長强, 白環兪

肩髃, 曲池, 合谷

環跳, 委中, 陽陵泉

合谷, 內定

外關, 臨泣, 中渚

後谿, 申脈, 京骨

太衝, 內關

合谷, 光明, 養老

合谷

合谷, 內庭

中渚, 合谷, 外關

合谷, 少商, 魚際

尺澤, 列缺

內關, 神門, 間使, 大陵

內關, 足三里

陽陵泉, 太衝, 丘墟

足三里, 上巨虛, 闌尾穴

築賓, 復溜, 太溪

三陰交, 陰陵泉

三陰交, 築賓, 復溜

承山, 承筋

挾脊(5경추~1흉추)

挾脊(제3요추~제1천추)

手技法

《기초이론》

1. 刺針 穴位 選定의 기본 理論

- 病이 藏象病인지 經絡病인지 살펴 선택하는 것이 중요.

<1> 臟腑論

1) 臟腑論에 의한 選穴 - 本은 臟腑에 있고 標가 外部로 나타날 때 선택.

ex) 舌 - 心脾熱 → 心脾井穴

目赤 - 肝熱 → 肝井穴(大敦)

口脣腫 - 脾熱 → 脾井穴(隱白)

 

2) 臟腑相合에 의한 선택 - 주로 臟腑에 熱이 있을 때

心包

大腸

小腸

膀胱

三焦

ex) 痔疾반응점 - 肺의 孔最(隙穴)

 

 

3) 臟腑 相通에 의한 선택

大腸

小腸

膀胱

三焦

命門

ex) 怔忡症 - 神門, 陽陵泉

 

 

<2> 經絡論

1) 循經 : 病變이 지나가는 經絡을 살펴 그 經絡穴을 선택

ex) 上齒痛 : 胃經

下齒痛 : 大腸經

2) 接境 : 內臟 질병과 무관한 經絡流注 장애 질환(捻挫에 의한 疼痛)에 선택

ex) 발목염좌 ?? 膽經 → 手少陽 선택 - 翳風

?? 膀胱 → 手太陽 선택 - 顴髎

?? 胃 → 手陽明 선택 - 地倉

3) 通經 : 經絡의 相通을 이용

 

 

太陰

小腸

太陽

膀胱

少陰

大腸

陽明

心包

厥陰

三焦

小陽

ex) 太陰腹痛 → 肺經선택 ⇒ 魚際

 

 

 

<3> 五行論

: 순수 經絡病이 안들을 때 臟腑의 相生, 相剋, 相乘, 相侮 현상이 들어날 때 사용.

ex) ?? 腹痛만 수반하는 경우 - 肝氣犯胃 → 木剋土 ⇒ 太衝

?? 흰트름 하는 경우 - 胃氣正體 → 自經病 ⇒ 足三里

<4> 病因論

: 病의 증상에 근거하여 경험 穴을 선택.

2. 針刺 금기

(1) 일반적 금기

?? 食事 直後

?? 低血壓 → 혈압측정 要.

?? 心臟에 병변(不整脈) = 脈 집어 볼 것.

(2) 질환별 금기 : 心臟虛弱, 빈혈, 저혈압, 신경쇠약증

(3) 부위별 금기

?? 深刺 금기 - 장기, 大血管, 신경조직손상부,눈부위, 생식기, 近髓部

?? 刺針 금기 - 乳中, 臍中, 어린이 大泉門, 임신중 下腹部穴

(4) 十二 禁刺

醉後, 大怒, 大勞, 大渴, 大驚, 大恐, 飽, 飢, 乘車來者 出行來者, 男女 入房前後

(5) 五脫不可瀉 : 形容脫, 大出血, 大汗, 大泄, 産後大出血

 

3. 內經의 九刺法

刺法

이용용도

치료 방법

치혈부위

輸刺法

五臟病變時의 刺法

諸經의 滎,輸,背兪에 刺함.

滎,輸,背兪穴

遠導刺法

六腑疾病 치료

病이 上→下取, 腑輸穴에 刺함.

上病下取,下合穴

經刺法

自經上의 硬結된 곳

大經의 結絡, 經分에 結聚된 곳에 刺.

經脈

絡刺法

鬱血된 부위

小絡의 血脈에 刺

絡脈 瀉血

分刺法

筋肉의 痞塞,痿證,痠痛

深層筋肉까지 直達하는 刺法

分肉

大刺法

大膿 부위

鈹鍼으로 排膿시키기 위해 割刺

外部膿邪

毛刺法

皮膚의 麻木不仁

皮膚 表部에 淺刺하는 刺法

皮膚淺刺

巨刺法

病所가 經脈에 있을 때

 

交叉 取穴

 

 

巨刺

繆刺法

 

發病部

病邪在經脈

病邪在絡脈

진단근거

病在左而 右脈病

身體痛症이 있느나 脈象에 변화없다.

刺法

刺經, 左痛右取

右病左取

刺絡,

有關經脈 반대편井穴

皮膚의 鬱血된 絡脈

 

 

 

焠刺法

筋痛 치료(瘰癧,乳癰)

火針으로 隨證 痛處를 取穴

질병의 반응점

 

4. 침구치료 八綱表

深刺

補法, 多灸

瀉法, 多針

淺刺

溫針

疾出, 出血

 

 

 

 

多灸少針

多灸少針

補法

少灸多針

多針少灸

淺刺

瀉法

深刺

 

《 手技法》

1. 기본 補瀉法

항목

구분주의

補法

瀉法

徐疾

進針, 退針의 緩急

進針을 緩, 退針은 急

進針은 急, 退針은 緩

提揷

提針과 揷針의 輕(緊),重(慢)

揷針은 重, 提針은 輕

揷針은 輕, 提針은 重

捻轉

捻轉 반향의 左右

左轉(拇指進)

右轉(拇指退)

針向

(迎隨)

針尖 방향의 順逆

針尖이 經絡 循行방향을 向

針尖이 經絡 循行방향과 逆으로 向.

呼吸

針의 進退, 捻轉을 病因의 呼吸과 맞춤

呼氣時 進針, 左轉(盤)

吸氣時 退針, 右轉(盤)

吸氣時 進針, 右轉(盤)

呼氣時 退針, 左轉(盤)

開闔

發針時 按穴의 有無

發針快速, 急히 按穴(闔)

發針緩慢, 按穴안함(開)

九六數

捻轉,提揷의 回數의 九六

捻轉,提揷에 九數를 사용

捻轉,提揷에 六數를 사용

子母穴

五輸穴에 母穴,子穴구분

母穴을 取

子穴을 取.

十二輸

十二經의 十二眞數에 따라

其時를 지나 그 母穴을 取.

其時에 그 子穴을 取.

 

2. 종합 手技法

(1) 最多用 手技法

手技法

용도

방법

運氣瀉法

瀉法

疼痛疾患에 最多用

捻挫, 外邪에 의한 諸實證疾患

1. 左患右取, 右患左取 방법 用.

2. 刺針後 6陰數를 1회로 3회정도 瀉法으로 회전

3. 목적부위 선택 ?? 天部 : 風寒熱病

?? 人部 : 經絡病

?? 地部 : 麻 or 麻痺

4. 6陰數 回轉후 氣가 충만한 뒤 針柄을 病所반대로 제껴 針尖이 病所로 향하게 한 뒤 患者로 하여금 숨을 5번 길게 들어마시게 함.

提氣瀉法

瀉法

氣鬱滯 疾患에 用.

患側穴에 最多用

一切 冷麻痺에 이용

1. 麻痺疾患이므로 地部에 刺針

2. 刺針 후 6陰數로 瀉法을 쓰고 氣가 충만하길 기다림.

3. 針을 左右로 살살 비비면서 천천히 빼어 患部에 邪氣가 針끝을 타고 밖으로 나가게 함.

中氣法

補瀉法

虛實區分이 애매할 때 (약간 瀉쪽임)

1. 목적부위까지 刺針하고 先行 運氣法을 쓰면서 氣至가 빠르면 實, 氣至가 미약하면 虛로 판별

2. ?? 虛證으로 판별되면 - 9陽數로 補法.

?? 實證으로 판별되면 - 6陰數로 瀉法

3. 針柄을 病所 받대로 젖혀 針尖이 病所로 향함(=倒針)

4. 疼痛이 해소되면 針을 제자리에 돌아오게 함.

留氣補法

補法

모즌 痃,癖과 積病

食積, 痰積 등

1. 목적한 부위가 1寸이면 먼저 7分까지만 刺針한 후 老陽數(9陽數 하기를 老陽數인 9회 하라는 뜻-9×9)를 쓴다.

2. 得氣가 되면 다시 1寸까지 刺入하여 9陽數(9×3)를 씀.

3. 다시 7分 부위로 뺀 후에 9陽數를 사용.

子午搗臼法

先補後瀉法

一切內傷疾患 이용.

모든 胃腸疾患

주로 合谷, 足三里, 太衝에 사용

1. 목적부위까지 일단 그냥 刺針

2. 先補- 9入(補法으로 9陽數를 사용하여 들여 밀듯이 약간 힘을 주어 찌르고), 後瀉-6出(瀉法으로 6陰數를 사용하면서 약간 드는 듯이 빼고)를 번갈아 左捻轉出, 右捻轉入하면서 절구를 찧듯이 함

(2) 通關 瀉法 ?? 中風에 사용

?? 麻痺 疼痛을 나타내는 關節疾患에 용

手技法

용도

방법

靑龍把尾法

補法

偏補行氣 목적.

中風의 偏側氣鬱滯 解消

三里,懸鍾,條口,陽陵泉,中脘,關元

1. 목적부위까지 直刺後 得氣가 되면 倒針을 한다.

2. 倒針한 針을 배의 노를 젓듯이 左右로 반원을 그리면서 움직이는 것을 9陽數로 3회 실시한다.

3. 靑龍은 東方木이므로 春을 瀉하여 木生火로 飛陽의 氣가 生하게 된다.

白虎搖頭法

瀉法

諸關節 및 中風疾患

實證에 이용

四肢拍攣,半身不遂,卒中風, 實熱證

1. 刺入하여 先 6陰數를 써서 得氣되기 기다린다.

2. 得氣가 되면 穴을 기준으로 病所가 上에 있는 지, 下에 있는 지 구별하여 病所 반대측 穴部를 손가락으로 누르고 針柄을 左右로 흔든다. (원이 아니다)

蒼龜探穴法

 

中風 부분麻痺로 감각 없을 때

偏側 麻痺로 냉감

1. 우선 病所 방향으로 刺針한다.

2. 세번 걸쳐 목적부위까지 찔렀다 한번에 뺀다.(三進一退)

3. 病所부위의 넓이에 따라 각도를 조정한다.

赤鳳迎源法

 

모든 膝關節 疾患의 實證에 이용

1. 地部로 刺하여 得氣한 후 天部로 針을 빼어 약간 지체한 후 다시 人部에 刺針한다.

2. 人部에서 針柄을 잡고 上下左右로 자극 & 한바퀴 돌림.

3. 上位病所 - 針柄을 손톱으로 위쪽으로 긁어 줄 것.

下位病所 - 針柄을 손톱으로 아래쪽으로 긁어 줄 것.

4. 病所를 가볍게 문질러 준다.

5. 잠시 留針시켜 氣血이 流通되게 한다.

6. 針을 左右로 흔들어 모아 針이 緊하면 9陽數를 쓰고, 곧 6陰數를 쓴다. 針이 緊하니 않으면 6陰數를 쓰고, 곧 9陽數를 쓴다.

7. 患者의 呼吸에 맞춰?? 上病이면 吸에 맞추어 ??? 뺀다.

?? 下病이면 呼에 맞추어 ??

8. 뺄 때 약간 左右로 흔들어 뺀다.

9. 1~6까지는 연속 동작, 患者의 증세에 따라 留針시간동안 수시로 자극한다.

 

 

(3) 龍虎法 - 補瀉兼法

手技法

용도

방법

龍虎交戰法

瘧疾과 같이 일정하게 寒熱往來 수반하는 모든 疾患

先補後瀉法 : 先寒 後熱者

1. 목적부위를 정하고 목적부위까지 2등분하여 人部까지 大指進하여 刺하고 9陽數를 쓴다.

2. 得氣가 된후 地 부위까지 刺針하여 6陰數를 쓴다.

3. 치료가 안되면 반복한다.

先瀉後補法 : 先熱 後寒者

1. 人部位까지 大指退하여 刺入하고 6陰數를 쓴다.

2. 天部位로 빼서 9陽數를 사용.

龍虎交騰法

諸眼疾患

木通, 眼赤腫痛

?? 先瀉後補 : 洗肝明目湯證

?? 先補後瀉 : 四物湯證

1. 針頭를 左로 반원을 그릴 때는 大指進

2. 針頭를 右로 반원을 그릴 때는 大指退

3. 한번을 左로 한번은 右로 9陽數 3회 실시.

4. 針을 약간 밀면서 針柄을 두두린다.

5. 右拇指로 穴을 按하고 左手로 提針하여 氣를 自行시킴.

6. 효과가 없으면 계속 사용한다.

龍虎昇降法

氣滯로 인한 모든 痛症

1. 天部에서 大指進한 뒤 人部로 緊하게 밀어넣고(先左),다시 人部에서 大指退한 후 天部로 慢針.(後右)- 9회 반복

2. 다시 地部로 刺針하여 大指退한 후 人部로 緊退하고 大指進한 뒤 地部로 慢針한다. - 6회 실시.

* ?? 運氣法 : 外傷에 의한 疼痛 瀉法.

?? 子午搗臼法 : 內傷에 의한 疼痛 瀉法.

?? 龍虎昇降法 : 氣滯로 인한 疼痛 瀉法.

(4) 水火補瀉法

手技法

용도

방법

燒山火法

補法

一切 冷證에 唯一無二한 방법

腹冷痛, 癱瘓, 麻痺

1. 天部에 刺入하여 9陽數 사용

2. 得氣된 후 陽氣를 모아 목적부위까지 천천히 찔러 다시 9陽數 사용.

透天凉法

瀉法

一切 熱證에 用

中風, 癲癎 등

合谷,足三里,曲池, 陽陵泉,大椎,委中

1. 목적부위보다 깊이 刺針한 후 6陰數를 쓴다.

2. 得氣가 된 후 자신의 목적부위까지 끌어올려 다시 6陰數를 사용한다.

3. 得氣한 후 6呼吸을 길게 들여마신다.

4. 發針 후 穴部位를 내버려 둔다.

楊氏燒山火法

補法

燒山火法보다 强刺

冷證,四肢厥冷에 用

中脘,足三里,關元

1. 天部에서 9陽數를 써 得氣 시킨다.

2. 得氣 후 목적부위까지 밀어 넣을 때 남자는 左회전, 여자는 右회전.

3. 밀어넣을 때는 3번에 나누고 뺄 때는 한번에 뺀다.

4. 목적부위에서 숨을 들이쉬고, 입으로 다섯번에 나누어 뱉는다.

楊氏透天凉法

瀉法

一切熱證

1. 목적부위보다 깊이 刺入하여 6陰數 사용.

2. 得氣 후에 목적부위까지 뺄 때 세번에 나누어 빼고, 밀어 넣을 때는 한번에 한다.

3. 목적부위에서 숨을 한 번 들이쉬고, 코로 5번 나누어 뱉는다.

進火法

補法

一切 冷症

1. 針 찌르는 목적 깊이가 1寸이면 먼저 3分을 찌른다.

2. 患者는 코로 한번 吸하고 입으로 세번 내쉰다.

3. 한번 내쉴 때 針의 退進은 3번 한다.

4. 針을 잡고 요동한다.

眞水法

瀉法

一切 熱證

1. 처음에 목적깊이가 1寸이라면 먼저 3分을 찌른다.

2. 患者에게 코로 한번 내쉬고 입으로 세번 들이마시게 한다.

3. 한 번 들이마쉴 때 針의 進退를 3번 한다.

4. 針을 잡고 요동한다.

(5) 기타

手技法

용도

방법

鳳凰展趨瀉法

瀉法

陽性 疾患의 瀉法

1. 患者가 숨을 들이마실 때 刺하여 목적부위까지 入하고 6陰數를 써 得氣가 되게 한다.

2. 上下左右 飛旋回를 시행(赤鳳迎源法과 같다.)

3. 반응 없으면 針을 그대로 두고 患者에게 呼氣3회 시킴.

4. 다시 上下左右로 飛旋回를 시킴.

餓馬搖鈴補法

補法

陰性 疾患의 補法

1. 患者가 들이마실 때 刺針 후 9陽數를 쓴다.

2. 得氣가 되면 眞水法을 쓴다.

3. 針을 잡고 아주 적은 힘으로 針을 左右로 흔든다.

4. 患者의 吸氣를 따라 針을 빼고 바로 穴位를 눌러준다.

五臟交經法

補法

靑龍把尾法을 응용한 것

1. 목적지까지 刺針 후 得氣 되기를 기다린다.

2. 患者가 針香을 느끼면 靑龍把尾法을 쓴다.

通關交經法

先補後瀉

諸關節疾患에 用.

(膝痛-實證일 때만)

1. 먼저 靑龍把尾法을 쓰고 後에 赤鳳迎源法을 쓴다.

경혈학 Part

《각 혈위》

1. 가나다순

角孫(각손): 귓바퀴를 앞으로 접어 耳上角尖이 닿는 側頭部

間使(간사): 腕橫紋 直上3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肝兪(간수): T9下 兩方 1.5寸

强間(강간): 風府 → 百會 2/4

巨骨(거골): 鎖骨肩峰端과 肩胛棘이 이루는 叉形 陷凹處

巨闕(거궐): 臍上6寸 [巨闕-0.5-幽門-1.5-不容]

巨髎(거료): 瞳子直下線+鼻孔方높이

居髎(거료): 上前腸骨棘과 大轉子의 중점

建里(건리): 臍上3寸 [建里-0.5-石關-1.5-關門-2-腹哀]

膈關(격관): T7下 兩方 3寸

膈兪(격수): T7下 兩方 1.5寸

肩髎(견료):

肩外兪(견외수): 陶道(T1下) 兩方3寸 肩胛內緣 上部

肩髃(견우):

肩貞(견정):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1寸

肩井(견정): 大椎와 肩峰을 이은 선의 중점

肩中兪(견중수): 大椎(C7下) 兩方2촌 肩井과 大椎 사이

缺盆(결분): 天突 兩方 4寸 鎖骨上緣陷中의 乳頭直上

經渠(경거): 腕橫紋 上 1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京骨(경골): 제5中足骨 後方 澎大部 下緣 赤白肉際

京門(경문): 水分(臍上1寸)兩方8寸의 12肋骨端

瘈脈(계맥): 耳後 乳樣突起의 中央前陷中 (翳風→角孫 1/3)

庫房(고방): 華蓋 兩方 4寸 (제1肋間)

膏肓(고황): T4下 兩方 3寸

曲骨(곡골): 恥骨結合上緣 [臍-恥骨結合 5寸]

[曲骨-0.5-橫骨-1.5-氣衝-0.5-急脈-1.5-衝門]

曲鬢(곡빈): 耳尖前方1寸

曲垣(곡원): 肩胛棘上緣 內側端

曲池(곡지): 肘關節 橈側 橫紋頭 陷中

曲差(곡차):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5分

曲泉(곡천): 90도 屈膝時 膝膕橫紋頭內側端

曲澤(곡택): 肘橫紋 上腕二頭筋腱의 尺側 陷凹處

崑崙(곤륜): 足外踝尖과 아킬레스腱後緣 정중

公孫(공손): 足踇趾 中足骨과 楔狀骨과의 관절부 內下 陷中

孔最(공최): 尺澤 → 太淵 3寸 腕橈骨筋 外側筋溝

[척택-腕橫紋 10寸]

關門(관문):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2寸

關元(관원): 臍下3寸 [關元-0.5-氣穴-1.5-水道]

關元兪(관원수): L5下 兩方 1.5寸

關衝(관충): 手4指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光明(광명): 足外踝 上5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交信(교신): 足內踝尖 直上2寸 脛骨後緣 [太谿-陰谷 13寸]

鳩尾(구미): 臍上7寸

丘墟(구허): 足外踝 前下緣의 陷凹處

顴髎(권료): 目外眥 直下方의 顴骨 下緣 陷凹處

厥陰兪(궐음수): T4下 兩方 1.5寸

歸來(귀래):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2寸

郄門(극문): 腕橫紋 直上5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極泉(극천): 腋窩 正中 腋動脈 內側

筋縮(근축): T9 아래 (肝兪, 魂門)

金門(금문): 京骨 申脈 중간

急脈(급맥): 曲骨 兩方 2.5寸

期門(기문): 巨闕(臍上6寸) 兩方 3.5寸

箕門(기문): 膝蓋骨 內上緣 直上8寸

氣舍(기사): 人迎 直下 天突 兩方 1.5寸

氣衝(기충): 曲骨(臍下5寸) 兩方 2寸

氣海(기해): 臍下1.5寸

氣海兪(기해수): L3下 兩方 1.5寸

氣穴(기혈): 關元(臍下3寸) 兩方5分

氣戶(기호): 鎖骨下緣 璇璣 兩方 4寸

絡卻(낙각): 後頂(百會後1.5寸) 兩方 1.5寸

內關(내관): 腕橫紋 直上2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內庭(내정):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사이 赤白肉際

勞宮(노궁): 주먹쥐어서 3,4指가 닿는 掌 中央

顱息(노식): 耳後 翳風→角孫 2/3

臑兪(노수):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2寸

臑會(노회): 肩髎 下3寸 [肘尖-肩髎 11寸]

腦空(뇌공): 承靈後方4.5寸으로 玉枕骨 下陷中

腦戶(뇌호): 風府 → 百會 1/4

漏谷(누곡): 足內踝尖 上6寸 脛骨 後緣

膽兪(담수): T10下 兩方 1.5寸

大巨(대거): 石門(臍下2寸) 兩方 2寸

大都(대도):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前方 赤白肉際

大敦(대돈): 足踇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大陵(대릉): 腕橫紋 掌側 제1橫紋 正中

帶脈(대맥): 神闕 兩方7寸에서 上2分

大迎(대영): 閉口시 下顎骨 隅角 前 1.3寸에 1溝가 출현

(咬筋附着部前緣)

大腸兪(대장수): L4下 兩方 1.5寸

大杼(대저): T1下 兩方 1.5寸

大鍾(대종): 太谿 下5分 [太谿-地面 3寸]

大椎(대추): C7 아래

大包(대포): 腋中線 直下 6寸 [腋窩-제12肋骨端 12寸]

大赫(대혁): 中極(臍下4寸) 兩方5分

大橫(대횡): 臍中 兩方 4寸

陶道(도도): T1 아래 (大杼, 肩外兪)

犢鼻(독비): 外膝眼

督兪(독수): T6下 兩方 1.5寸

瞳子髎(동자료): 目外眥 外 5分

頭竅陰(두규음): 天衝과 完骨 이은 弓形선에서 完骨上方1/3

頭維(두유): 神庭兩方4.5寸 額角入髮際5分

頭臨泣(두임읍):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5分

(神庭과 頭維 중앙)

命門(명문): L2 아래 (腎兪, 志室)

目窓(목창):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2寸 (頭臨泣→承靈 1/3)

眉衝(미충): 眉 內側端 直上 前髮際 入5分 (神庭 兩方 1寸)

膀胱兪(방광수): S2下 兩方 1.5寸

魄戶(백호): T3下 兩方 3寸

白環兪(백환수): S4下 兩方 1.5寸

百會(백회): 頭 정중선 + 兩耳尖연결선

秉風(병풍): 肩胛棘上緣 중간점

步廊(보랑): 中庭 兩方2寸 (제5肋間)

腹結(복결):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僕參(복삼): 崑崙直下 1.5寸 [崑崙-地面 3寸]

腹哀(복애):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4寸

伏兎(복토): 膝蓋骨外上緣 上6寸

腹通谷(복통곡): 上脘(臍上5寸) 兩方5分

本神(본신): 神庭 兩方 3寸 入髮際 4分

浮郄(부극): 委陽 上方 1寸

扶突(부돌): 結喉兩方3寸 胸鎖乳突筋 正中

復溜(부류): 太谿 直上2寸 [太谿-陰谷 13寸]

浮白(부백): 耳尖後方1寸 (天衝下方 약1寸)

附分(부분): T2下 兩方 3寸

府舍(부사):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跗陽(부양):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3寸 腓骨後緣

[委中-崑崙 16寸]

不容(불용): 巨闕(臍上6寸) 兩方 2寸

髀關(비관): 膝蓋骨外上緣 上12寸

[胃經流注部位:上前腸骨棘-膝蓋骨外側上緣]

臂臑(비노): 肩髃 下3寸 三角筋 下緣

飛揚(비양):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7寸 [委中-崑崙 16寸]

脾兪(비수): T11下 兩方 1.5寸

四瀆(사독):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5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四滿(사만): 石門(臍下2寸) 兩方5分

四白(사백): 瞳子 直下 1寸 眼窩下骨空

絲竹空(사죽공): 眉弓外端의 陷中

三間(삼간): 手2指 本節 후 橈側 陷凹處

三陽絡(삼양락):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4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三陰交(삼음교): 足內踝尖 上3寸 脛骨 後緣

[內踝尖-陰陵泉 13寸]

三焦兪(삼초수): L1下 兩方 1.5寸

上巨虛(상거허): 犢鼻 直下6寸 脛骨骨間緣

商曲(상곡): 下脘(臍上2寸) 兩方5分

上關(상관): 目外眥와 耳屛과의 중점으로 顴骨弓 上緣 陷中

商丘(상구): 足內踝 前下方의 陷凹處

上廉(상렴): 曲池 下3寸

上髎(상료): S1下 兩方 1寸의 제1薦骨孔

上星(상성): 前髮際 上 1寸

商陽(상양): 手2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上脘(상완): 臍上5寸 [上脘-0.5-腹通谷-1.5-承滿]

石關(석관): 建里(臍上3寸) 兩方5分

石門(석문): 臍下2寸 [石門-0.5-四滿-1.5-大巨]

璇璣(선기): 天突 下 1寸 [璇璣-2-兪府-2-氣戶-2-雲門]

消濼(소락): 肘尖 上5寸 [肘尖-肩髎 11寸]

素髎(소료): 鼻尖端 정중앙

少府(소부): 手掌部 제4中手骨과 제5中手骨 사이

(주먹을 가볍게 쥐어서 취혈)

少商(소상): 手 제1지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小腸兪(소장수): S1下 兩方 1.5寸

少衝(소충): 手 제5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少澤(소택): 手 제5指端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小海(소해): 屈肘時 肘關節후 尺骨肘頭와 上腕骨의 內側上顆 사이

少海(소해): 屈肘時 肘橫紋 尺側端과 上腕骨 內側上顆와의 중간점

束骨(속골): 足5趾 本節 後外側 陷凹處

率谷(솔곡): 耳尖直上1.5寸에서 前方3分

水溝(수구): 人中

水道(수도): 關元(臍下3寸) 兩方 2寸

水突(수돌): 人迎과 氣舍 中間으로 胸鎖乳突筋 중간

水分(수분): 臍上1寸 [胸椎骨下緣-臍 8寸] [水分-2-滑肉門]

手三里(수삼리): 曲池 下2寸

手五里(수오리): 曲池 上3寸 [曲池-肩髃 10寸]

水泉(수천): 太谿 下1寸 [太谿-地面 3寸]

膝關(슬관): 脛骨內踝後下緣으로 陰陵泉과 曲泉의 중점

膝陽關(슬양관): 犢鼻穴 外側 陷中으로 大腿二頭筋腱 前緣 陷凹處 (陽陵泉 上3寸)

承光(승광):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2.5寸

承筋(승근): 委中 下 5寸 [委中-崑崙 16寸]

承滿(승만): 上脘(臍上5寸) 兩方 2寸

承扶(승부): 大臀筋 下溝 橫紋 正中

承山(승산): 委中 下 8寸 [委中-崑崙 16寸]

承靈(승영): 瞳子 直上方+百會

承泣(승읍): 瞳子 直下 7分

承漿(승장): 頤橫溝 + 正中線

食竇(식두): 中庭 兩方 6寸 (5,6肋間)

神闕(신궐): 臍 정중앙 [神闕-0.5-肓兪-0.5-天椎-2-大橫]

神堂(신당): T5下 兩方 3寸

神道(신도): T5 아래 (心兪, 神堂, 天宗)

申脈(신맥): 足外踝 下緣 下 5分

神門(신문): 掌面 腕橫紋 上 尺側手根屈筋腱과 淺指屈筋腱

神封(신봉): 膻中 兩方2寸 (제4肋間)

腎兪(신수): L2下 兩方 1.5寸

神藏(신장): 紫宮 兩方2寸 (제2肋間)

神庭(신정): 前髮際 上 5分 (百會 전 4.5寸)

身柱(신주): T3 아래 (肺兪, 魄戶, 曲垣)

顖會(신회): 百會 → 神庭 2/3

心兪(심수): T5下 兩方 1.5寸

瘂門(아문): 後髮際 上 5分 [後髮際-百會 7寸]

液門(액문): 手4,5指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陽綱(양강): T10下 兩方 3寸

陽谿(양계): snuffbox 가운데

陽谷(양곡): 腕關節 背面 尺側의 尺骨莖狀突起와 豆狀骨 사이 陷凹處

陽交(양교): 足外踝 上7寸으로 腓骨後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梁丘(양구): 膝蓋骨外上緣 上2寸

養老(양노): 尺骨莖狀突起 直上에서 前腕 외전시 陷凹處

陽陵泉(양릉천): 腓骨小頭 前下緣

梁門(양문): 中脘(臍上4寸) 兩方 2寸

陽白(양백): 瞳子 直上方 眉上1寸

陽輔(양보): 足外踝 上4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陽池(양지):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中央 약간 尺側 陷凹處

魚際(어제): 掌側 제1中手骨 중점 赤白肉際

蠡溝(여구): 足內踝上5寸 脛骨內側緣 [陰陵泉-足內踝 13寸]

厲兌(여태): 足 2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然谷(연곡): 足內踝 前下方 舟狀骨 下 陷凹處

淵腋(연액): 腋窩 中點 直下 3寸

列缺(열결): 腕橫紋 上 1.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廉泉(염천): 結喉 上方 陷凹處

靈臺(영대): T6 아래 (督兪, 譩譆)

靈道(영도):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5寸

迎香(영향): 鼻翼根部 直外方 5分

靈墟(영허): 玉堂 兩方2寸 (제3肋間)

翳風(예풍): 耳垂筋 後方 陷凹處

五處(오처):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1寸

五樞(오추): 關元(臍下3寸) 兩方7寸에서 上2分

玉堂(옥당): 膻中 → 璇璣 1/4 (제3肋間 높이)

[玉堂-2-靈墟-2-應窓-2-胸鄕]

屋翳(옥예): 紫宮 兩方 4寸 (제2肋間)

玉枕(옥침): 腦戶(百會後4.5寸) 兩方 1.3寸(1.5寸)

溫溜(온류): 陽谿 上5寸

腕骨(완골): 手 제5中手骨 後 有鉤骨과 豆狀骨 間

完骨(완골): 乳樣突起尖 後方 陷凹處

外關(외관):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正中 直上2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外丘(외구): 足外踝 上7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外陵(외릉):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2寸

腰陽關(요양관): L4 아래 (大腸兪)

腰兪(요수): S4 아래 (下髎, 白環兪)

湧泉(용천): 足5趾를 屈하여 나타나는 足蹠前中央 陷凹處, 2,3中足骨間

彧中(욱중): 華蓋 兩方2寸 (제1肋間)

雲門(운문):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緣

委陽(위양): 屈膝時 膝窩橫紋 外側端

胃兪(위수): T12下 兩方 1.5寸

委中(위중): 膝窩橫紋 중앙 動脈應手處

胃倉(위창): T12下 兩方 3寸

乳根(유근): 中庭 兩方 4寸 (乳頭直下 乳房下緣 陷凹處)

維道(유도): 關元(臍下3寸) 兩方6寸에서 下3分

幽門(유문): 巨闕(臍上6寸) 兩方5分

兪府(수부): 璇璣 兩方2寸 (鎖骨下緣)

乳中(유중): 膻中 兩方 4寸 (乳頭 중간)

齦交(은교): 上脣裏面과 齒齦部 교착부 중앙

殷門(은문): 承扶(大臀筋下溝橫紋正中)과 委中과의 정중선

[承扶-委中 12寸]

隱白(은백): 足踇趾 內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陰谷(음곡): 膝窩橫紋 內側端 (篷工筋과 半膜樣筋 사이)

陰交(음교): 臍下1寸 [陰交-0.5-中注-1.5-外陵]

陰郄(음극):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0.5寸

陰都(음도): 中脘(臍上4寸) 兩方5分

陰廉(음렴): 曲骨兩方2.5寸 直下2寸

陰陵泉(음릉천): 脛骨內踝 下緣의 脛骨과 腓腹筋間

陰市(음시): 膝蓋骨外上緣 上3寸

陰包(음포): 膝內側 上4寸

[膝蓋骨內側上-氣衝(曲骨兩方2寸) 18寸]

應窓(응창): 玉堂 兩方 4寸 (제3肋間)

意舍(의사): T11下 兩方 3寸

譩譆(의희): T6下 兩方 3寸

二間(이간): 手2指 本節 前 橈側 陷凹處

耳門(이문): 耳珠 上切痕 前 陷凹處

人迎(인영): 結喉兩方1.5寸 動脈應手處

日月(일월): 巨闕(臍上6寸)兩方3.5寸에서 直下5分

紫宮(자궁): 膻中 → 璇璣 2/4 (제2肋間 높이)

[紫宮-2-神藏-2-屋翳-2-周榮]

長强(장강): 尾骨端과 肛門사이 尾骨端 하 3分

章門(장문): 下脘(臍上2寸) 兩方 6寸 제11肋骨端

前谷(전곡): 手 제5指 本節 前 尺側緣 陷凹處

前頂(전정): 百會 → 神庭 1/3

膻中(전중): 兩乳頭間 (제4肋間 높이) [膻中-天突 7.4寸]

[膻中-2-神封-2-乳中-2-天池-1-天谿-1-輒筋]

睛明(정명): 目內眥 內 1分

正營(정영):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3.5寸

(頭臨泣→承靈 2/3)

條口(조구): 犢鼻 直下8寸 脛骨骨間緣

照海(조해): 足內踝 下緣 下4分

足竅陰(족규음): 足 4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足三里(족삼리): 脛骨粗面外側 犢鼻 直下 3寸

[犢鼻-外踝尖 16寸]

足五里(족오리): 氣衝(曲骨兩方2寸)직하 3寸

[膝蓋骨內側上-氣衝 18寸]

足臨泣(족임읍):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後1.5寸 中足骨間

足通谷(족통곡): 足5趾 本節 前外側 陷凹處

肘髎(주료): 90°로 屈肘시 曲池 후방 1.5寸 上腕骨 外側緣

周榮(주영): 紫宮 兩方 6寸 (2,3肋間)

中極(중극): 臍下4寸 [中極-0.5-大赫-1.5-歸來]

中都(중도): 足內踝上7寸 脛骨內側緣 [陰陵泉-足內踝 13寸]

中瀆(중독): 膝蓋骨 外側 上5寸의 大腿二頭筋 陷凹處

[大轉子上緣-膝蓋骨上緣 19寸]

中膂兪(중려수): S3下 兩方 1.5寸

中髎(중료): S3下 兩方 8分의 제3薦骨孔

中封(중봉): 照海(足內踝下緣下4分)→解谿(十字靭帶中) 2/3

中府(중부):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1.6寸

中脘(중완): 臍上4寸 (胸椎骨下緣-臍 중간)

[中脘-0.5-陰都-1.5-梁門]

中渚(중저): 手4,5指 背面 本節 後 (1寸) 陷凹處

中庭(중정): 胸椎骨下緣 [中庭-2-步廊-2-乳根]

中注(중주): 陰交(臍下1寸) 兩方5分

中樞(중추): T10 아래 (膽兪, 陽綱)

中衝(중충): 手3指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or 手3指尖 去1分處

支溝(지구):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3寸 尺橈骨間에서 橈骨側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地機(지기): 足內踝尖 上8寸 脛骨 後緣

志室(지실): L2下 兩方 3寸

至陽(지양): T7 아래 (膈兪, 膈關)

地五會(지오회):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後1寸 陷凹處

至陰(지음): 足5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支正(지정): 小海와 陽谷 중점 [腕關節-肘頭 10寸]

地倉(지창): 閉口 兩口角 方4分

秩邊(질변): S3下 兩方 3寸

次髎(차료): S2下 兩方 9分의 제2薦骨孔

攢竹(찬죽): 眉 內側端 陷凹處

脊中(척중): T11 아래 (脾兪, 意舍)

尺澤(척택): 肘橫紋 中央과 橈側端 이은 선의 중앙

天谿(천계): 膻中 兩方 6寸 (4.5肋間)

天突(천돌): 胸骨柄 上緣 陷凹處

天髎(천료): 肩井과 曲垣의 중점

(肩峰과 T1下 이은 선의 중점)

天府(천부): 前腋窩橫紋頭 下 3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前腋窩橫紋頭-肘橫紋 9寸]

天容(천용): 翳風 下1寸

(下顎隅角 後緣과 胸鎖乳突筋 前緣 사이 陷中)

天牖(천유): 乳樣突起 後下, 胸鎖乳突筋 後緣의 下顎角과 수평지점

天井(천정): 屈肘時 尺骨肘頭 上1寸 [肘尖-肩髎 11寸]

天鼎(천정): 扶突 直下 1寸

天宗(천종): 肩胛骨 중앙으로 肩胛棘 중간점 直下 T5下와 평행

天柱(천주): 瘂門 兩方 1.5寸

天池(천지): 乳頭 外側 1寸 제4肋間

天窓(천창): 胸鎖乳突筋 後緣으로 結喉 兩方 3.5寸

天泉(천천): 前腋窩橫紋頭 下2寸 上腕二頭筋의 兩頭中

[腋窩橫紋-肘關節 9寸]

天樞(천추) : 臍中 兩方 2寸

天衝(천충): 耳上緣수평선+耳後緣수직선에서 直上1寸 前方3分

輒筋(첩근): 腋窩 中點 直下 3寸 前方1寸

聽宮(청궁): 耳珠 前 中央 陷凹處

淸冷淵(청랭연): 肘尖 上2寸 [肘尖-肩髎 11寸]

靑靈(청영): 少海 上3寸 [少海-腋窩 中央 9寸]

聽會(청회): 耳珠 下切痕 前 陷凹處

築賓(축빈): 太谿 直上5寸 [太谿-陰谷 13寸]

衝門(충문): 曲骨(恥骨結合 上緣) 兩方 4寸

衝陽(충양): 解谿 下1.5寸 (足背 최고점)

太谿(태계): 足內踝尖과 아킬레스腱後緣과의 중앙

兌端(태단): 上脣 상단 중앙

太白(태백):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後方 赤白肉際 陷凹處

太淵(태연): 腕橫紋 上 0.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太乙(태을): 下脘(臍上2寸) 兩方 2寸

太衝(태충): 足 1,2趾間 背面 本節 後 2寸 中足骨間

通里(통리):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寸

通天(통천): 百會 兩方 1.5寸

偏歷(편력): 陽谿 上3寸 [陽谿-曲池 10寸]

肺兪(폐수): T3下 兩方 1.5寸

胞肓(포황): S2下 兩方 3寸

豊隆(풍륭): 犢鼻와 外踝尖의 중점, 條口 後方 1寸의 腓骨前緣

風門(풍문): T2下 兩方 1.5寸

風府(풍부): 後髮際 上 1寸 [風府-百會 6寸]

風市(풍시): 膝蓋骨 外側 上7寸의 大腿二頭筋 上

[大轉子上緣-膝蓋骨上緣 19寸]

風池(풍지)

下巨虛(하거허): 犢鼻 直下9寸 脛骨骨間緣

下關(하관): 顴骨弓後下緣 陷凹處 開口시 閉하는 곳

下廉(하렴): 曲池 下4寸

下髎(하료): S4下 兩方 7分의 제4薦骨孔

下脘(하완): 臍上2寸 [下脘-0.5-商曲-1.5-太乙-4-章門]

陷谷(함곡):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後2寸

頷厭(함염):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1/4

合谷(합곡)

合陽(합양): 委中 下 2寸 [委中-崑崙 16寸]

解谿(해계): 十字靭帶사이 (長母趾伸筋腱 長趾伸筋腱 사이)

行間(행간): 足 1,2趾間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懸顱(현로):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2/4

懸釐(현리):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3/4

懸鐘(현종): 足外踝 上3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懸樞(현추): L1 아래 (三焦兪, 肓門)

血海(혈해): 膝蓋骨 內上緣 上2寸

[膝蓋骨內上緣-恥骨上緣 18寸]

頰車(협거): 耳下端과 下顎骨隅角중간높이에서 詛嚼시 咬筋隆起部

俠谿(협계):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俠白(협백): 前腋窩橫紋頭 下 4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魂門(혼문): T9下 兩方 3寸

華蓋(화개): 膻中 → 璇璣 3/4 (제1肋間 높이)

[華蓋-2-彧中-2-庫房-2-中府]

和髎(화료): 귀의 前方 약5分의 顴骨弓 上緣 陷凹處

禾髎(화료): 水溝 兩方 5分

環跳(환도): 大轉子→薦骨裂孔 1/3

滑肉門(활육문): 水分(臍上1寸) 兩方 2寸

肓門(황문): L1下 兩方 3寸

肓兪(황수): 神闕(臍中) 兩方5分

會陽(회양): 尾骨端 下 陷凹處 兩方 5分

會陰(회음): 陰囊根部(大陰脣 後緣)와 肛門 중간

會宗(회종):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3寸 尺橈骨間에서 尺骨側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橫骨(횡골): 曲骨(恥骨結合 上緣) 兩方 5分

後谿(후계): 手 제5指 本節 後 尺側緣 陷凹處

後頂(후정): 風府 → 百會 3/4

胸鄕(흉향): 玉堂 兩方 6寸 (3,4肋間)

2. 경락별

督脈(독맥)

長强(장강): 尾骨端과 肛門사이 尾骨端 하 3分

腰兪(요수): S4 아래 (下髎, 白環兪)

腰陽關(요양관): L4 아래 (大腸兪)

命門(명문): L2 아래 (腎兪, 志室)

懸樞(현추): L1 아래 (三焦兪, 肓門)

脊中(척중): T11 아래 (脾兪, 意舍)

中樞(중추): T10 아래 (膽兪, 陽綱)

筋縮(근축): T9 아래 (肝兪, 魂門)

至陽(지양): T7 아래 (膈兪, 膈關)

靈臺(영대): T6 아래 (督兪, 譩譆)

神道(신도): T5 아래 (心兪, 神堂, 天宗)

身柱(신주): T3 아래 (肺兪, 魄戶, 曲垣)

陶道(도도): T1 아래 (大杼, 肩外兪)

大椎(대추): C7 아래

瘂門(아문): 後髮際 上 5分 [後髮際-百會 7寸]

風府(풍부): 後髮際 上 1寸 [風府-百會 6寸]

腦戶(뇌호): 風府 → 百會 1/4

强間(강간): 風府 → 百會 2/4

後頂(후정): 風府 → 百會 3/4

百會(백회): 頭 정중선 + 兩耳尖연결선

前頂(전정): 百會 → 神庭 1/3

顖會(신회): 百會 → 神庭 2/3

上星(상성): 前髮際 上 1寸

神庭(신정): 前髮際 上 5分 (百會 전 4.5寸)

素髎(소료): 鼻尖端 정중앙

水溝(수구): 人中

兌端(태단): 上脣 상단 중앙

齦交(은교): 上脣裏面과 齒齦部 교착부 중앙

 

任脈(임맥)

會陰(회음): 陰囊根部(大陰脣 後緣)와 肛門 중간

曲骨(곡골): 恥骨結合上緣 [臍-恥骨結合 5寸] [曲骨-0.5-橫骨-1.5-氣衝-0.5-急脈-1.5-衝門]

中極(중극): 臍下4寸 [中極-0.5-大赫-1.5-歸來]

關元(관원): 臍下3寸 [關元-0.5-氣穴-1.5-水道]

石門(석문): 臍下2寸 [石門-0.5-四滿-1.5-大巨]

氣海(기해): 臍下1.5寸

陰交(음교): 臍下1寸 [陰交-0.5-中注-1.5-外陵]

神闕(신궐): 臍 정중앙 [神闕-0.5-肓兪-0.5-天椎-2-大橫]

水分(수분): 臍上1寸 [胸椎骨下緣-臍 8寸] [水分-2-滑肉門]

下脘(하완): 臍上2寸 [下脘-0.5-商曲-1.5-太乙-4-章門]

建里(건리): 臍上3寸 [建里-0.5-石關-1.5-關門-2-腹哀]

中脘(중완): 臍上4寸 (胸椎骨下緣-臍 중간) [中脘-0.5-陰都-1.5-梁門]

上脘(상완): 臍上5寸 [上脘-0.5-腹通谷-1.5-承滿]

巨闕(거궐): 臍上6寸 [巨闕-0.5-幽門-1.5-不容]

鳩尾(구미): 臍上7寸

中庭(중정): 胸椎骨下緣 [中庭-2-步廊-2-乳根]

膻中(전중): 兩乳頭間 (제4肋間 높이) [膻中-天突 7.4寸] [膻中-2-神封-2-乳中-2-天池-1-天谿-1-輒筋]

玉堂(옥당): 膻中 → 璇璣 1/4 (제3肋間 높이) [玉堂-2-靈墟-2-應窓-2-胸鄕]

紫宮(자궁): 膻中 → 璇璣 2/4 (제2肋間 높이) [紫宮-2-神藏-2-屋翳-2-周榮]

華蓋(화개): 膻中 → 璇璣 3/4 (제1肋間 높이) [華蓋-2-彧中-2-庫房-2-中府]

璇璣(선기): 天突 下 1寸 [璇璣-2-兪府-2-氣戶-2-雲門]

天突(천돌): 胸骨柄 上緣 陷凹處

廉泉(염천): 結喉 上方 陷凹處

承漿(승장): 頤橫溝 + 正中線

 

肺經(폐경)

中府(중부):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1.6寸

雲門(운문):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緣

天府(천부): 前腋窩橫紋頭 下 3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前腋窩橫紋頭-肘橫紋 9寸]

俠白(협백): 前腋窩橫紋頭 下 4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尺澤(척택): 肘橫紋 中央과 橈側端 이은 선의 중앙

孔最(공최): 尺澤 → 太淵 3寸 腕橈骨筋 外側筋溝 [척택-腕橫紋 10寸]

列缺(열결): 腕橫紋 上 1.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經渠(경거): 腕橫紋 上 1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太淵(태연): 腕橫紋 上 0.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魚際(어제): 掌側 제1中手骨 중점 赤白肉際

少商(소상): 手 제1지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大腸經(대장경)

商陽(상양): 手2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二間(이간): 手2指 本節 前 橈側 陷凹處

三間(삼간): 手2指 本節 후 橈側 陷凹處

合谷(합곡): 다 암

陽谿(양계): snuffbox 가운데

偏歷(편력): 陽谿 上3寸 [陽谿-曲池 10寸]

溫溜(온류): 陽谿 上5寸

下廉(하렴): 曲池 下4寸

上廉(상렴): 曲池 下3寸

手三里(수삼리): 曲池 下2寸

曲池(곡지): 肘關節 橈側 橫紋頭 陷中

肘髎(주료): 90°로 屈肘시 曲池 후방 1.5寸 上腕骨 外側緣

手五里(수오리): 曲池 上3寸 [曲池-肩髃 10寸]

臂臑(비노): 肩髃 下3寸 三角筋 下緣

肩髃(견우):

巨骨(거골): 鎖骨肩峰端과 肩胛棘이 이루는 叉形 陷凹處

天鼎(천정): 扶突 直下 1寸

扶突(부돌): 結喉兩方3寸 胸鎖乳突筋 正中

禾髎(화료): 水溝 兩方 5分

迎香(영향): 鼻翼根部 直外方 5分

 

胃經(위경)

承泣(승읍): 瞳子 直下 7分

四白(사백): 瞳子 直下 1寸 眼窩下骨空

巨髎(거료): 瞳子直下線+鼻孔方높이

地倉(지창): 閉口 兩口角 方4分

大迎(대영): 閉口시 下顎骨 隅角 前 1.3寸에 1溝가 출현 (咬筋附着部前緣)

頰車(협거): 耳下端과 下顎骨隅角중간높이에서 詛嚼시 咬筋隆起部

下關(하관): 顴骨弓後下緣 陷凹處 開口시 閉하는 곳

頭維(두유): 神庭兩方4.5寸 額角入髮際5分

人迎(인영): 結喉兩方1.5寸 動脈應手處

水突(수돌): 人迎과 氣舍 中間으로 胸鎖乳突筋 중간

氣舍(기사): 人迎 直下 天突 兩方 1.5寸

缺盆(결분): 天突 兩方 4寸 鎖骨上緣陷中의 乳頭直上

氣戶(기호): 鎖骨下緣 璇璣 兩方 4寸

庫房(고방): 華蓋 兩方 4寸 (제1肋間)

屋翳(옥예): 紫宮 兩方 4寸 (제2肋間)

應窓(응창): 玉堂 兩方 4寸 (제3肋間)

乳中(유중): 膻中 兩方 4寸 (乳頭 중간)

乳根(유근): 中庭 兩方 4寸 (乳頭直下 乳房下緣 陷凹處)

不容(불용): 巨闕(臍上6寸) 兩方 2寸

承滿(승만): 上脘(臍上5寸) 兩方 2寸

梁門(양문): 中脘(臍上4寸) 兩方 2寸

關門(관문):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2寸

太乙(태을): 下脘(臍上2寸) 兩方 2寸

滑肉門(활육문): 水分(臍上1寸) 兩方 2寸

天樞(천추) : 臍中 兩方 2寸

外陵(외릉):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2寸

大巨(대거): 石門(臍下2寸) 兩方 2寸

水道(수도): 關元(臍下3寸) 兩方 2寸

歸來(귀래):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2寸

氣衝(기충): 曲骨(臍下5寸) 兩方 2寸

髀關(비관): 膝蓋骨外上緣 上12寸 [胃經流注部位:上前腸骨棘-膝蓋骨外側上緣]

伏兎(복토): 膝蓋骨外上緣 上6寸

陰市(음시): 膝蓋骨外上緣 上3寸

梁丘(양구): 膝蓋骨外上緣 上2寸

犢鼻(독비): 外膝眼

足三里(족삼리): 脛骨粗面外側 犢鼻 直下 3寸 [犢鼻-外踝尖 16寸]

上巨虛(상거허): 犢鼻 直下6寸 脛骨骨間緣

條口(조구): 犢鼻 直下8寸 脛骨骨間緣

下巨虛(하거허): 犢鼻 直下9寸 脛骨骨間緣

豊隆(풍륭): 犢鼻와 外踝尖의 중점, 條口 後方 1寸의 腓骨前緣

解谿(해계): 十字靭帶사이 (長母趾伸筋腱과 長趾伸筋腱 사이)

衝陽(충양): 解谿 下1.5寸 (足背 최고점)

陷谷(함곡):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後2寸

內庭(내정):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사이 赤白肉際

厲兌(여태): 足 2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脾經(비경)

隱白(은백): 足踇趾 內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大都(대도):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前方 赤白肉際

太白(태백):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後方 赤白肉際 陷凹處

公孫(공손): 足踇趾 中足骨과 楔狀骨과의 관절부 內下 陷凹處

商丘(상구): 足內踝 前下方의 陷凹處

三陰交(삼음교): 足內踝尖 上3寸 脛骨 後緣 [內踝尖-陰陵泉 13寸]

漏谷(누곡): 足內踝尖 上6寸 脛骨 後緣

地機(지기): 足內踝尖 上8寸 脛骨 後緣

陰陵泉(음릉천): 脛骨內踝 下緣의 脛骨과 腓腹筋間

血海(혈해): 膝蓋骨 內上緣 上2寸 [膝蓋骨內上緣-恥骨上緣 18寸]

箕門(기문): 膝蓋骨 內上緣 直上8寸

衝門(충문): 曲骨(恥骨結合 上緣) 兩方 4寸

府舍(부사):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腹結(복결):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大橫(대횡): 臍中 兩方 4寸

腹哀(복애):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4寸

食竇(식두): 中庭 兩方 6寸 (5,6肋間)

天谿(천계): 膻中 兩方 6寸 (4.5肋間)

胸鄕(흉향): 玉堂 兩方 6寸 (3,4肋間)

周榮(주영): 紫宮 兩方 6寸 (2,3肋間)

大包(대포): 腋中線 直下 6寸 [腋窩-제12肋骨端 12寸]

 

心經(심경)

極泉(극천): 腋窩 正中 腋動脈 內側

靑靈(청영): 少海 上3寸 [少海-腋窩 中央 9寸]

少海(소해): 屈肘時 肘橫紋 尺側端과 上腕骨 內側上顆와의 중간점

靈道(영도):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5寸

通里(통리):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寸

陰郄(음극):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0.5寸

神門(신문): 掌面 腕橫紋 上 尺側手根屈筋腱과 淺指屈筋腱

少府(소부): 手掌部 제4中手骨과 제5中手骨 사이 (주먹 가볍게 쥐어서 취혈)

少衝(소충): 手 제5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小腸經(소장경)

少澤(소택): 手 제5指端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前谷(전곡): 手 제5指 本節 前 尺側緣 陷凹處

後谿(후계): 手 제5指 本節 後 尺側緣 陷凹處

腕骨(완골): 手 제5中手骨 後 有鉤骨과 豆狀骨 間

陽谷(양곡): 腕關節 背面 尺側의 尺骨莖狀突起와 豆狀骨 사이 陷凹處

養老(양노): 尺骨莖狀突起 直上에서 前腕을 외전할 때의 陷凹處

支正(지정): 小海와 陽谷 중점 [腕關節-肘頭 10寸]

小海(소해): 屈肘時 肘關節 후 尺骨肘頭와 上腕骨의 內側上顆 사이

肩貞(견정):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1寸

臑兪(노수):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2寸

天宗(천종): 肩胛骨 중앙으로 肩胛棘 중간점 直下 T5下와 평행

秉風(병풍): 肩胛棘上緣 중간점

曲垣(곡원): 肩胛棘上緣 內側端

肩外兪(견외수): 陶道(T1下) 兩方3寸 肩胛內緣 上部

肩中兪(견중수): 大椎(C7下) 兩方2촌 肩井과 大椎 사이

天窓(천창): 胸鎖乳突筋 後緣으로 結喉 兩方 3.5寸

天容(천용): 翳風 下1寸 (下顎隅角 後緣과 胸鎖乳突筋 前緣 사이 陷凹處)

顴髎(권료): 目外眥 直下方의 顴骨 下緣 陷凹處

聽宮(청궁): 耳珠 前 中央 陷凹處

 

膀胱經(방광경)

睛明(정명): 目內眥 內 1分

攢竹(찬죽): 眉 內側端 陷凹處

眉衝(미충): 眉 內側端 直上 前髮際 入 5分 (神庭 兩方 1寸)

曲差(곡차):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5分

五處(오처):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1寸

承光(승광):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2.5寸

通天(통천): 百會 兩方 1.5寸

絡卻(낙각): 後頂(百會後1.5寸) 兩方 1.5寸

玉枕(옥침): 腦戶(百會後4.5寸) 兩方 1.3寸(1.5寸)

天柱(천주): 瘂門 兩方 1.5寸

大杼(대저): T1下 兩方 1.5寸

風門(풍문): T2下 兩方 1.5寸

肺兪(폐수): T3下 兩方 1.5寸

厥陰兪(궐음수): T4下 兩方 1.5寸

心兪(심수): T5下 兩方 1.5寸

督兪(독수): T6下 兩方 1.5寸

膈兪(격수): T7下 兩方 1.5寸

肝兪(간수): T9下 兩方 1.5寸

膽兪(담수): T10下 兩方 1.5寸

脾兪(비수): T11下 兩方 1.5寸

胃兪(위수): T12下 兩方 1.5寸

三焦兪(삼초수): L1下 兩方 1.5寸

腎兪(신수): L2下 兩方 1.5寸

氣海兪(기해수): L3下 兩方 1.5寸

大腸兪(대장수): L4下 兩方 1.5寸

關元兪(관원수): L5下 兩方 1.5寸

小腸兪(소장수): S1下 兩方 1.5寸

膀胱兪(방광수): S2下 兩方 1.5寸

中膂兪(중려수): S3下 兩方 1.5寸

白環兪(백환수): S4下 兩方 1.5寸

上髎(상료): S1下 兩方 1寸의 제1薦骨孔

次髎(차료): S2下 兩方 9分의 제2薦骨孔

中髎(중료): S3下 兩方 8分의 제3薦骨孔

下髎(하료): S4下 兩方 7分의 제4薦骨孔

會陽(회양): 尾骨端 下 陷凹處 兩方 5分

承扶(승부): 大臀筋 下溝 橫紋 正中

殷門(은문): 承扶(大臀筋下溝橫紋正中)과 委中과의 정중선 [承扶-委中 12寸]

浮郄(부극): 委陽 上方 1寸

委陽(위양): 屈膝時 膝窩橫紋 外側端

委中(위중): 膝窩橫紋 중앙 動脈應手處

附分(부분): T2下 兩方 3寸

魄戶(백호): T3下 兩方 3寸

膏肓(고황): T4下 兩方 3寸

神堂(신당): T5下 兩方 3寸

譩譆(의희): T6下 兩方 3寸

膈關(격관): T7下 兩方 3寸

魂門(혼문): T9下 兩方 3寸

陽綱(양강): T10下 兩方 3寸

意舍(의사): T11下 兩方 3寸

胃倉(위창): T12下 兩方 3寸

肓門(황문): L1下 兩方 3寸

志室(지실): L2下 兩方 3寸

胞肓(포황): S2下 兩方 3寸

秩邊(질변): S3下 兩方 3寸

合陽(합양): 委中 下 2寸 [委中-崑崙 16寸]

承筋(승근): 委中 下 5寸 [委中-崑崙 16寸]

承山(승산): 委中 下 8寸 [委中-崑崙 16寸]

飛揚(비양):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7寸 [委中-崑崙 16寸]

跗陽(부양):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3寸 腓骨後緣 [委中-崑崙 16寸]

崑崙(곤륜): 足外踝尖과 아킬레스腱後緣 정중

僕參(복삼): 崑崙直下 1.5寸 [崑崙-地面 3寸]

申脈(신맥): 足外踝 下緣 下 5分

金門(금문): 京骨 申脈 중간

京骨(경골): 제5中足骨 後方 澎大部 下緣 赤白肉際

束骨(속골): 足5趾 本節 後外側 陷凹處

足通谷(족통곡): 足5趾 本節 前外側 陷凹處

至陰(지음): 足5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腎經(신경)

湧泉(용천): 足5趾를 屈하여 나타나는 足蹠前中央 陷凹處, 2,3中足骨間

然谷(연곡): 足內踝 前下方 舟狀骨 下 陷凹處

太谿(태계): 足內踝尖과 아킬레스腱後緣과의 중앙

大鍾(대종): 太谿 下5分 [太谿-地面 3寸]

水泉(수천): 太谿 下1寸 [太谿-地面 3寸]

照海(조해): 足內踝 下緣 下4分

復溜(부류): 太谿 直上2寸 [太谿-陰谷 13寸]

交信(교신): 足內踝尖 直上2寸 脛骨後緣 [太谿-陰谷 13寸]

築賓(축빈): 太谿 直上5寸 [太谿-陰谷 13寸]

陰谷(음곡): 膝窩橫紋 內側端 (篷工筋과 半膜樣筋 사이)

橫骨(횡골): 曲骨(恥骨結合 上緣) 兩方 5分

大赫(대혁): 中極(臍下4寸) 兩方5分

氣穴(기혈): 關元(臍下3寸) 兩方5分

四滿(사만): 石門(臍下2寸) 兩方5分

中注(중주): 陰交(臍下1寸) 兩方5分

肓兪(황수): 神闕(臍中) 兩方5分

商曲(상곡): 下脘(臍上2寸) 兩方5分

石關(석관): 建里(臍上3寸) 兩方5分

陰都(음도): 中脘(臍上4寸) 兩方5分

腹通谷(복통곡): 上脘(臍上5寸) 兩方5分

幽門(유문): 巨闕(臍上6寸) 兩方5分

步廊(보랑): 中庭 兩方2寸 (제5肋間)

神封(신봉): 膻中 兩方2寸 (제4肋間)

靈墟(영허): 玉堂 兩方2寸 (제3肋間)

神藏(신장): 紫宮 兩方2寸 (제2肋間)

彧中(욱중): 華蓋 兩方2寸 (제1肋間)

兪府(수부): 璇璣 兩方2寸 (鎖骨下緣)

 

心包經(심포경)

天池(천지): 乳頭 外側 1寸 제4肋間

天泉(천천): 前腋窩橫紋頭 下2寸 上腕二頭筋의 兩頭中 [腋窩橫紋-肘關節 9寸]

曲澤(곡택): 肘橫紋 上腕二頭筋腱의 尺側 陷凹處

郄門(극문): 腕橫紋 直上5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間使(간사): 腕橫紋 直上3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內關(내관): 腕橫紋 直上2寸 [腕橫紋正中-曲澤 10촌]

大陵(대릉): 腕橫紋 掌側 제1橫紋 正中

勞宮(노궁): 주먹쥐어서 3,4指가 닿는 掌 中央

中衝(중충): 手3指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or 手3指尖 去1分處

 

三焦經(삼초경)

關衝(관충): 手4指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液門(액문): 手4,5指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中渚(중저): 手4,5指 背面 本節 後 (1寸) 陷凹處

陽池(양지):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中央 약간 尺側 陷凹處

外關(외관):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正中 直上2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支溝(지구):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3寸 尺橈骨間에서 橈骨側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會宗(회종):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3寸 尺橈骨間에서 尺骨側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三陽絡(삼양락):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4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四瀆(사독): 腕關節 背面 橫紋 上5寸 [腕關節背面中央-肘尖 10寸]

天井(천정): 屈肘時 尺骨肘頭 上1寸 [肘尖-肩髎 11寸]

淸冷淵(청랭연): 肘尖 上2寸 [肘尖-肩髎 11寸]

消濼(소락): 肘尖 上5寸 [肘尖-肩髎 11寸]

臑會(노회): 肩髎 下3寸 [肘尖-肩髎 11寸]

肩髎(견료):

天髎(천료): 肩井과 曲垣의 중점 (肩峰과 T1下 이은 선의 중점)

天牖(천유): 乳樣突起 後下, 胸鎖乳突筋 後緣의 下顎角과 수평지점

翳風(예풍): 耳垂筋 後方 陷凹處

瘈脈(계맥): 耳後 乳樣突起의 中央前陷中 (翳風→角孫 1/3)

顱息(노식): 耳後 翳風→角孫 2/3

角孫(각손): 귓바퀴를 앞으로 접어서 耳上角尖이 닿는 側頭部

耳門(이문): 耳珠 上切痕 前 陷凹處

和髎(화료): 귀의 前方 약5分의 顴骨弓 上緣 陷凹處

絲竹空(사죽공): 眉弓外端의 陷中

 

膽經(담경)

瞳子髎(동자료): 目外眥 外 5分

聽會(청회): 耳珠 下切痕 前 陷凹處

上關(상관): 目外眥와 耳屛과의 중점으로 顴骨弓 上緣 陷凹處

頷厭(함염):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1/4

懸顱(현로):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2/4

懸釐(현리): 頭維(神庭兩方4.5寸)→曲鬢(耳尖前方1寸) 3/4

曲鬢(곡빈): 耳尖前方1寸

率谷(솔곡): 耳尖直上1.5寸에서 前方3分

天衝(천충): 耳上緣수평선+耳後緣수직선 에서 直上1寸 前方3分

浮白(부백): 耳尖後方1寸 (天衝下方 약1寸)

頭竅陰(두규음): 天衝과 完骨 이은 弓形선에서 完骨上方1/3

完骨(완골): 乳樣突起尖 後方 陷凹處

本神(본신): 神庭 兩方 3寸 入髮際 4分

陽白(양백): 瞳子 直上方 眉上1寸

頭臨泣(두임읍):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5分 (神庭과 頭維 중앙)

目窓(목창):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2寸 (頭臨泣→承靈 1/3)

正營(정영): 瞳子 直上方 前髮際 上3.5寸 (頭臨泣→承靈 2/3)

承靈(승영): 瞳子 直上方+百會

腦空(뇌공): 承靈後方4.5寸으로 玉枕骨 下陷中

風池(풍지):

肩井(견정): 大椎와 肩峰을 이은 선의 중점

淵腋(연액): 腋窩 中點 直下 3寸

輒筋(첩근): 腋窩 中點 直下 3寸 前方1寸

日月(일월): 巨闕(臍上6寸)兩方3.5寸에서 直下5分

京門(경문): 水分(臍上1寸)兩方8寸의 12肋骨端

帶脈(대맥): 神闕 兩方7寸에서 上2分

五樞(오추): 關元(臍下3寸) 兩方7寸에서 上2分

維道(유도): 關元(臍下3寸) 兩方6寸에서 下3分

居髎(거료): 上前腸骨棘과 大轉子의 중점

環跳(환도): 大轉子→薦骨裂孔 1/3

風市(풍시): 膝蓋骨 外側 上7寸의 大腿二頭筋 上 [大轉子上緣-膝蓋骨上緣 19寸]

中瀆(중독): 膝蓋骨 外側 上5寸의 大腿二頭筋 陷凹處 [大轉子上緣-膝蓋骨上緣 19寸]

膝陽關(슬양관): 犢鼻穴 外側 陷中으로 大腿二頭筋腱 前緣 陷凹處 (陽陵泉 上3寸)

陽陵泉(양릉천): 腓骨小頭 前下緣

陽交(양교): 足外踝 上7寸으로 腓骨後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外丘(외구): 足外踝 上7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光明(광명): 足外踝 上5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陽輔(양보): 足外踝 上4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懸鐘(현종): 足外踝 上3寸으로 腓骨前緣 [膝蓋骨下緣-足外踝 16寸]

丘墟(구허): 足外踝 前下緣의 陷凹處

足臨泣(족임읍):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後1.5寸 中足骨間

地五會(지오회):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後1寸 陷凹處

俠谿(협계): 足 4,5趾間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足竅陰(족규음): 足 4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肝經(간경)

大敦(대돈): 足踇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行間(행간): 足 1,2趾間 背面 本節 前 赤白肉際

太衝(태충): 足 1,2趾間 背面 本節 後 2寸 中足骨間

中封(중봉): 照海(足內踝下緣下4分)→解谿(十字靭帶中) 2/3

蠡溝(여구): 足內踝 上5寸 脛骨內側緣 [陰陵泉-足內踝 13寸]

中都(중도): 足內踝 上7寸 脛骨內側緣 [陰陵泉-足內踝 13寸]

膝關(슬관): 脛骨內踝後下緣으로 陰陵泉과 曲泉의 중점

曲泉(곡천): 90도 屈膝時 膝膕橫紋頭內側端

陰包(음포): 膝內側 上4寸 [膝蓋骨內側上-氣衝(曲骨兩方2寸) 18寸]

足五里(족오리): 氣衝(曲骨兩方2寸)직하 3寸 [膝蓋骨內側上-氣衝 18寸]

陰廉(음렴): 曲骨兩方2.5寸 直下2寸

急脈(급맥): 曲骨 兩方 2.5寸

章門(장문): 下脘(臍上2寸) 兩方 6寸 제11肋骨端

期門(기문): 巨闕(臍上6寸) 兩方 3.5寸

 

《경혈순서》

1. 경혈가

手太陰肺經穴歌

手太陰肺十一穴 中府雲門天府訣

俠白尺澤孔最存 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 ------------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 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谿偏歷溫溜長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 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 鼻旁五分號迎香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 頭維下關頰車停

承泣四白巨髎經 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屯

膺窓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次 髀關伏兎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連條口位

下巨虛跳上豊隆 解谿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經穴終 ------------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隱白在足大指頭

大都太白公孫盛 商丘三陰交可求

漏谷地機陰陵穴 血海箕門衝門開

府舍腹結大橫排 腹哀食竇連天谿

胸鄕周榮大包隨 ------------

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午時手少陰 極泉靑靈少海深

靈道通里陰郄邃 神門少府少衝尋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 少澤前谷後谿藪

腕骨陽谷養老繩 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兪接天宗 髎外秉風曲垣首

肩外兪連肩中兪 天窓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 聽宮耳前珠上走

 

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 睛明目內紅肉藏

攢竹眉衝與曲差 五處寸半上承光

通天絡却玉枕昻 天柱後際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 風門肺兪厥陰兪

心兪督兪膈兪强 肝膽脾胃俱埃次

三焦腎氣海大腸 關元小腸到膀胱

中膂白環仔細量 自從大杼至白環

各各節外寸半長 上髎次髎中復下

一空二空腰踝當 會陽陰尾骨外取

附分俠脊第三行 魄戶膏肓與神堂

譩譆膈關魂門九 陽綱意舍仍胃倉

肓門志室胞肓續 二十椎下秩邊場

承扶髀橫紋中央 殷門浮郄到委陽

委中合陽承筋是 承山飛揚踝跗陽

崑崙僕參連申脈 金門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陰小趾傍 左右合百三十四

 

足少陰腎經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 湧泉然谷太谿溢

大鍾水泉通照海 復溜交信築賓實

陰谷膝內跗骨後 己上從足走至膝

橫骨大赫連氣穴 四滿中注肓兪臍

商曲石關陰都密 通谷幽門半寸闢

折量腹上分十一 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或中兪府畢 ------------

 

手厥陰心包經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 天池天泉曲澤深

郄門間使內關對 大陵勞宮中衝侵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 關衝液門中渚傍

陽池外關支溝會 會宗三陽四瀆配

天井合去淸冷淵 消濼臑會肩髎偏

天髎天牖仝翳風 瘈脈顱息角孫通

耳門和髎絲竹空 ------------

 

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脛瞳子髎 四十四穴行迢迢

聽會上關頷厭集 懸顱懸釐曲鬢翹

率谷天衝浮白次 竅陰完骨本神邀

陽白臨泣目窓闢 正營承靈腦空搖

風池肩井淵腋部 輒筋日月京門標

帶脈五樞維道續 居髎環跳風市招

中瀆陽關陽陵穴 陽交外丘光明宵

陽輔懸鍾丘墟外 足臨泣地五俠谿

第四指端竅陰畢 ------------

 

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四穴足厥陰 大敦行間太衝浸

中封蠡溝中都近 膝關曲泉陰包臨

五里陰廉急脈系 章門常對期門深

 

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會陰 曲骨中極關元銳

石門氣海陰交仍 神闕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連 巨闕鳩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 紫宮華蓋璇璣夜

天突結喉是廉泉 脣下宛宛承漿舍

 

督脈經穴歌

督脈中行二十七 長强腰兪陽關密

命門懸樞接脊中 筋縮至陽靈臺逸

神道身柱陶道長 大椎平肩二十一

瘂門風府腦戶深 强間後頂百會率

前頂顖會上星圓 神庭素髎水溝窟

兌端開口脣中央 齦交脣內任督畢

 

2. 경락별 혈명

 

[ 手太陰肺經 ]

中府 雲門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 手陽明大腸經 ]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 足陽明胃經 ]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 髀關 伏兎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豊隆 解谿 衝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 足太陰脾經 ]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谿 胸鄕 周榮 大包

 

[ 手少陰心經 ]

極泉 靑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陰郄 神門 少府 少衝

[ 手太陽小腸經 ]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少海 肩貞 臑兪 天宗 秉風曲垣 肩外兪 肩中兪 天窗 天容 顴髎 聽宮

 

[ 足太陽膀胱經 ]

睛明 攢竹 眉衝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 肺兪 厥陰兪 心兪 督兪 膈兪 肝兪 膽兪 脾兪 胃兪 三焦兪 腎兪 氣海兪 大腸兪 關元兪 小腸兪 膀胱兪 中膂兪 白環兪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會陽 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陽 跗陽 崑崙 僕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陰

 

[ 足少陰腎經 ]

湧泉 然谷 太谿 大鍾 水泉 照海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兪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彧中 兪府

 

[ 手厥陰心包經 ]

天地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勞宮 中衝

[ 手少陽三焦經 ]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淸冷淵 消濼 臑會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風 瘈脈 顱息 角孫 耳門 和髎 絲竹空

 

[ 足少陽膽經 ]

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釐 曲鬢 率谷 天衝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鍾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谿 足竅陰

 

[ 足厥陰肝經 ]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章門 期門

 

[ 督 脈 ]

長强 腰兪 腰陽關 命門 懸樞 脊中 中樞 筋縮 至陽 靈臺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瘂門 風府 腦戶 强間 後頂 百會 前頂 顖會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溝 兌端 齦交

[ 任 脈 ]

會陰 曲骨 中極 關元 石門 氣海 陰交 神闕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闕 鳩尾 中庭 膻中 玉堂紫宮 華蓋 璇璣 天突 廉泉 承漿

《경혈별 정리》

1.任脈

 

任脈(24)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CV1

會陰

屛翳

陰囊根部(大陰脣 後緣)와 肛門 중간

仰臥屈膝露臀

 

陰部瘙痒,肛門腫痛,脫肛,癲狂,遺精,

督脈,任脈,衝脈之會

CV2

曲骨

屈曲

恥骨結合上緣 [臍-恥骨結合 5寸] [曲骨-0.5-橫骨-1.5-氣衝-0.5-急脈-1.5-衝門]

仰臥

 

小便不利,遺精,陽痿,諸婦人科疾患

肝,任脈之會

CV3

中極

玉泉

臍下4寸 [中極-0.5-大赫-1.5-歸來]

 

遺精,遺尿,小便不通,尿頻數,少腹痛,月經不調

膀胱之募穴

足三陰,任脈之會

CV4

關元

丹田

臍下3寸 [關元-0.5-氣穴-1.5-水道]

培腎固本

補氣回陽

分別淸濁

諸虛百損,陽痿,陰痿,腹痛,痢疾,子宮脫垂,崩漏

小腸之募穴

三焦之氣所生之處

足三陰,任脈之會

CV5

石門

利幾

臍下2寸 [石門-0.5-四滿-1.5-大巨]

 

月經過多,閉經,泄瀉,水腫,高血壓

三焦之募穴, 피임과 관계

CV6

氣海

下肓

臍下1.5寸

調氣補陽

培腎補虛

體質虛弱,遺尿,遺精,月經不調

元氣之海

任脈氣所發處

CV7

陰交

橫戶

臍下1寸 [陰交-0.5-中注-1.5-外陵]

 

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疝氣,陰部瘙痒

任脈,腎,衝脈之會

當膀胱之上際

CV8

神闕

氣舍

臍中

臍 정중앙 [神闕-0.5-肓兪-0.5-天椎-2-大橫]

 

急性腸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水腫

取穴의 기준점

CV9

水分

水分

臍上1寸 [胸椎骨下緣-臍 8寸] [水分-2-滑肉門]

運脾土

利水消腫

腸鳴,泄瀉,腹痛,水腫,腹水,小便不通

泌別淸濁함

CV10

下脘

 

臍上2寸 [下脘-0.5-商曲-1.5-太乙-4-章門]

 

胃痛,嘔吐,腹脹,痢疾,消化不良

脾,任脈之會

CV11

建里

 

臍上3寸 [建里-0.5-石關-1.5-關門-2-腹哀]

運脾利氣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腹脹,水腫

胃의 下口

病을 豫防하는 穴

CV12

中脘

上紀

太倉

臍上4寸 (胸椎骨下緣-臍 중간) [中脘-0.5-陰都-1.5-梁門]

 

心下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呃逆,腹脹,泄瀉,胃潰瘍

胃之募穴,腑會穴, 小腸,三焦,胃,任脈之會,回陽九針穴,經絡의 기가 가장 많이 모임.

CV13

上脘

上官

臍上5寸 [上脘-0.5-腹通谷-1.5-承滿]

 

嘔吐,胃炎,胃擴張,胃痙攣

胃,小腸,任脈之會

胃의 上口

CV14

巨闕

心募

臍上6寸 [巨闕-0.5-幽門-1.5-不容]

 

胃痛,呃逆,心悸,精神病

心之募穴(心臟邪氣가 가장 잘 모임)

CV15

鳩尾

尾翳

臍上7寸

 

心胸痛,嘔吐,癲癎,胃痛

任脈之絡穴

CV16

中庭

 

胸椎骨下緣 [中庭-2-步廊-2-乳根]

正坐或仰臥

 

胸脇脹滿,噎膈吐逆,小兒乳吐

 

任脈2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CV17

膻中

上氣海

亶中

兩乳頭間 (제4肋間 높이) [膻中-天突 7.4寸] [膻中-2-神封-2-乳中-2-天池-1-天谿-1-輒筋]

正坐或仰臥

 

胸痛,胸悶,乳汁過少,肋間神經痛,心絞痛,一切氣病,痰咳喘哮噎氣

心包之募穴

CV18

玉堂

玉英

膻中 → 璇璣 1/4 (제3肋間 높이) [玉堂-2-靈墟-2-應窓-2-胸鄕]

 

氣管支炎,喘息,胸痛

 

CV19

紫宮

 

膻中 → 璇璣 2/4 (제2肋間 높이) [紫宮-2-神藏-2-屋翳-2-周榮]

 

氣管支炎,喘息,胸痛

 

CV20

華蓋

 

中 → 璇璣 3/4 (제1肋間 높이) [華蓋-2-彧中-2-庫房-2-中府]

 

氣管支炎,胸痛,吐血,喘息

肺의 上府(肺를 쒸으는 덮개의 의미)

CV21

璇璣

 

天突 下 1寸 [璇璣-2-兪府-2-氣戶-2-雲門]

 

胸悶,氣管支炎,喘息

 

CV22

天突

天瞿

胸骨柄 上緣 陷凹處

正頭或仰臥

宣肺化痰

氣管支炎,喘息,咽喉炎,甲狀腺腫,呃逆,食道疾患

陰維脈,任脈之會

CV23

廉泉

舌本

結喉 上方 陷凹處

 

舌强,失語,扁桃腺炎,舌炎,流涎

陰維脈,任脈之會

CV24

承漿

懸漿

頤橫溝 + 正中線

正坐或開口

 

顔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流涎,口噤不開

任脈,督脈,大腸,胃之會

十三鬼穴(鬼市)

2.督脈

督脈(28)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GV1

長强

氣隙

尾骨端과 肛門사이 尾骨端 하 3分

跪伏

 

脫肛,便血,腰脊疼痛,痔疾,慢性腸炎

督脈의 絡穴

GV2

腰兪

腰戶

背解

S4 아래 (下髎, 白環兪)

伏臥

 

月經不調,腰骶部痛,泄瀉,子宮內膜炎,下血

 

GV3

腰陽關

陽關

L4 아래 (大腸兪)

 

腰痛,下肢麻木,遺精,月經不調,陽痿

太陽寒水의 氣가 變化되는 곳

GV4

命門

精宮

屬累

L2 아래 (腎兪, 志室)

 

遺精,陽痿,痛經,帶下,月經不調,慢性泄瀉

 

GV5

懸樞

 

L1 아래 (三焦兪, 肓門)

 

痢疾,腹痛,泄瀉,脫肛,腰脊强痛

체력과 몸의 상태를 조절

GV6

脊中

神宗

脊兪

T11 아래 (脾兪, 意舍)

 

肝炎,癲癎,下肢麻痺,腰背痛,嘔吐

背部의 중점

GV7

中樞

 

T10 아래 (膽兪, 陽綱)

 

胃痛,膽囊炎,視力減退,腰背痛,嘔吐

 

GV8

筋縮

 

T9 아래 (肝兪, 魂門)

 

肝炎,膽囊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背痛,胃痛

筋과 관련

GV9

至陽

 

T7 아래 (膈兪, 膈關)

伏臥或正坐

 

黃疸,咳嗽,喘息,瘧疾,胸背痛,胸脇支滿

 

GV10

靈臺

 

T6 아래 (督兪, 譩譆)

 

咳嗽,喘息,背痛,項强

 

GV11

神道

 

T5 아래 (心兪, 神堂, 天宗)

 

熱病,心臟病,瘧疾,癲癎,肋間神經痛,心悸

 

GV12

身柱

尖氣

T3 아래 (肺兪, 魄戶, 曲垣)

正坐略俯

 

咳嗽,喘息,癲癎,腰背痛,身熱瘈瘲

 

GV13

陶道

 

T1 아래 (大杼, 肩外兪)

正坐俯頭

 

發熱,瘧疾,精神病,癲癎,脊强項拔,汗不出

汗不出-合谷瀉,復溜補

汗出-合谷補,復溜瀉

GV14

大椎

白勞

C7 아래

 

發熱,瘧疾,感冒,咳嗽,喘息,尋麻疹,項强,癲癎

三陽,督脈之會

GV15

瘂門

瘖問

後髮際 上 5分 [後髮際-百會 7寸]

 

精神病,癲癎,頭痛,嘔吐,腦性麻痺,中風後遺症

 

GV16

風府

舌本

後髮際 上 1寸 [風府-百會 6寸]

 

頭痛,眩暈,咽喉痛,音瘂,精神病,中風後遺症

 

GV17

腦戶

合顱

風府 → 百會 1/4

正坐

 

頭痛,項强,失眠,癲癎

 

GV18

强間

大羽

風府 → 百會 2/4

 

頭痛,眩暈,癲癎

 

督脈2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GV19

後頂

 

風府 → 百會 3/4

正坐

 

頭痛,眩暈,癲狂,目眩,惡風

 

GV20

百會

泥丸宮

頭 정중선 + 兩耳尖연결선

 

昏厥,頭痛,眩暈,精神病,子宮脫垂,脫肛,癲癎,陰挺

三才穴,頭部基準穴,中風七處穴

GV21

前頂

交衝

百會 → 神庭 1/3

 

頭痛,眩暈,鼻炎

 

GV22

顖會

鬼門

百會 → 神庭 2/3

 

頭痛,眩暈,鼻炎

8세이하 禁灸穴

GV23

上星

鬼堂

前髮際 上 1寸

散風熱

通鼻竅

頭痛,眼病,一切鼻病,精神病,頭皮腫痛

 

GV24

神庭

髮際

前髮際 上 5分 (百會 전 4.5寸)

散風熱

通鼻竅

頭痛,眩暈,鼻炎

 

GV25

素髎

面正

鼻尖端 정중앙

開竅泄熱

쇼크,低血壓,鼻炎,小兒急性驚氣,鼻出血

麥粒腫-加商陽,少商

GV26

水溝

人中

人中

蘇蹶起

寧神志

쇼크,昏迷,精神病,癲癎,中暑,窒息

 

GV27

兌端

脣上端

上脣中央之尖端

 

嘔吐,鼻塞,鼻炎,口腔炎,癲癎,精神病

 

GV28

齦交

 

上脣系帶와 齒齦連接處

正臥仰頭

 

面赤心煩,鼻炎,齒痛,痔疾,黃疸

 

3.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11)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LU1

中府

膺中兪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1.6寸

正坐或仰臥

宣肺上焦

疎調肺氣

氣管支炎,喘息,肺脹滿,肩背痛

募穴, 肺,脾之會

LU2

雲門

 

胸部正中線兩方6寸 + 鎖骨下緣

 

胸痛,胸悶,氣管支炎,喘息

璇璣,兪府,氣戶,雲門은 수평선상

LU3

天府

 

前腋窩橫紋頭 下 3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前腋窩橫紋頭-肘橫紋 9寸]

伸臂仰掌

 

鼻出血,喘息,肩臂痛

衄血-自經:天府,尺澤

타經:合谷

LU4

俠白

 

前腋窩橫紋頭 下 4寸의 上腕二頭筋 外側緣

 

氣管支炎,喘息,喀血

 

LU5

尺澤

鬼受

肘橫紋 中央과 橈側端 이은 선의 중앙

淸肺降逆

淸上焦熱

氣管支炎,喘息,喀血,咽喉腫痛

合水穴

LU6

孔最

 

尺澤 → 太淵 3寸 腕橈骨筋 外側筋溝 [척택-腕橫紋 10寸]

潤肺止血

淸熱解表

痔疾,氣管支炎,頭痛,胸痛,頸項强痛,肘臂痛

隙穴

LU7

列缺

龍玄

腕橫紋 上 1.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宣肺淸熱

通利咽喉

頭項强痛,氣管支炎,鼻塞,顔面神經麻痺

絡穴,四總穴,八脈交會穴(任脈)

LU8

經渠

 

腕橫紋 上 1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胸痛,嘔吐,氣管支炎,肩背痛

經金穴

LU9

太淵

太泉

腕橫紋 上 0.5寸 橈骨動脈 應手處

祛風化痰

潤肺止咳

無脈症,氣管支炎,感冒,喘息,胸痛,肩背痛

原穴, 八會穴(脈會)

LU10

魚際

鬼心

掌側 제1中手骨 중점 赤白肉際

仰掌

淸血熱

利咽和胃

咳嗽,氣管支炎,疳積,發熱,咽喉腫痛,喘息

滎火穴

U11

少商

鬼信

手 제1지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握拳

通經淸肺

回陽救逆

扁桃腺炎,感冒,中風,昏迷,發熱,小兒小化不良

井木穴

 

4.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20)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LI1

商陽

絶陽

手2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 處

仰掌伸指

解表退熱

淸肺利咽

昏迷,發熱,咽喉腫痛,齒痛

大腸之井金木穴

LI2

二間

間谷

手2指 本節 前 橈側 陷凹處

橫肱屈指

 

齒痛,咽喉腫痛,鼻出血

滎水穴,自經瀉穴

LI3

三間

少谷

手2指 本節 후 橈側 陷凹處

握拳或橫肱屈指

利咽泄熱

調腑氣

下齒痛,咽喉腫痛,三叉神經痛,眼疾患

兪木穴

LI4

合谷

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

橫肱虎口

發表解熱

疏泄風邪

通降腸胃

頭面五官部病症,發熱,頭痛,咽喉痛,齒痛,感冒,各種疼痛症

原穴,四總穴,四關穴

LI5

陽谿

中魁

snuffbox 가운데

橫肱屈肘

祛風泄火

消散邪熱

頭痛,目赤,耳聾,耳鳴,手腕痛,小兒消化不良

經火穴,陰經火穴은 益火,陽經은 瀉火

LI6

偏歷

 

陽谿 上3寸 [陽谿-曲池 10寸]

 

扁桃腺炎,顔面神經麻痺,鼻出血,小便不利

絡穴

LI7

溫溜

蛇頭

陽谿 上5寸

橫肱屈指

淸邪熱

頭痛,咽喉腫痛,肩背痛,腸鳴腹痛

隙穴

LI8

下廉

 

曲池 下4寸

橫肱屈肘

 

頭痛,眩暈,肘臂痛,泄瀉

 

LI9

上廉

 

曲池 下3寸

 

偏癱,手足麻木,腸鳴腹痛,消化不良,泄瀉

 

LI10

手三里

三里

曲池 下2寸

祛風通絡

和胃利腸

中風偏癱,耳下線炎,面癱

小腸,膀胱,陽維脈之會

LI11

曲池

 

肘關節 橈側 橫紋頭 陷中

屈肘拱手

利關節

祛風濕

上肢痛,上肢不仁,發熱,皮膚病,高血壓

合土穴,十三鬼穴(鬼腿),中風七處穴

LI12

肘髎

 

90°로 屈肘시 曲池 후방 1.5寸 上腕骨 外側緣

屈肘

 

肘臂痛,肘臂麻木

 

LI13

手五里

 

曲池 上3寸 [曲池-肩髃 10寸]

橫肱屈肘

 

喀血,肺炎,肋膜炎

 

LI14

臂臑

 

肩髃 下3寸 三角筋 下緣

通絡名目

臂疾速去

肩臂痠痛,下肢麻痺,皮膚瘙痒,眼病

小腸,膀胱,陽維脈之會

LI15

肩髃

中肩井

偏骨

肩端 兩骨間陷中

正坐擧臂

消散風濕

淸火解鬱

通利關節

肩臂痛,上肢關節痛,偏癱,高血壓,多汗症

小腸,大腸,陽維脈之會

LI16

巨骨

 

鎖骨肩峰端과 肩胛棘이 이루는 叉形 陷凹處

正坐

散瘀通絡

肩關節 및 軟組織疾病,吐血

針刺時 shock 주의

LI17

天鼎

天頂

扶突 直下 1寸

正坐仰頭

利咽喉

淸肺熱

咽喉腫痛,呼吸不暢,扁桃腺炎

 

LI18

扶突

水穴

結喉兩方3寸 胸鎖乳突筋 正中

 

咳喘,痰多,咽喉腫痛

一扶=3寸

LI19

禾髎

長頻

水溝 兩方 5分

淸肺利臂

鼻疾患,顔面神經麻痺,口噤不開

和髎穴과 구별.

LI20

迎香

衝陽

鼻翼根部 直外方 5分

 

鼻疾患,顔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

大腸,胃之會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1(45)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ST1

承泣

 

瞳子 直下 7分

正坐仰頭或仰臥

祛風散火

開竅明目

近視,目赤腫痛,夜盲,眼瞼痙攣

禁灸

ST2

四白

 

瞳子 直下 1寸 眼窩下骨空

 

諸眼疾患,面肌痙攣,面癱,三叉神經痛

 

ST3

巨髎

 

瞳子直下線+鼻孔方높이

 

面癱,面肌痙攣,鼻塞

 

ST4

地倉

 

閉口 兩口角 方4分

正坐或仰臥

祛風邪

通氣滯

利機關

面癱,流涎,三叉神經痛

陽明捻挫-地倉,膽經-翳風,膀胱-顴髎

大腸,胃,陽維脈之會

ST5

大迎

 

閉口시 下顎骨 隅角 前 1.3寸에 1溝가 출현 (咬筋附着部前緣)

側伏或側臥

 

耳下線炎,齒痛,牙關緊急

胃,膽之會

ST6

頰車

曲牙

機關

耳下端과 下顎骨隅角중간높이에서 詛嚼시 咬筋隆起部

側伏或側臥

開關通絡

祛風調氣

三叉神經痛,齒痛,面癱,頸項强痛

胃,膽之會

ST7

下關

 

顴骨弓後下緣 陷凹處 開口시 閉하는 곳

側伏或正坐

 

三叉神經痛,耳聾,齒痛

 

ST8

頭維

 

神庭兩方4.5寸 額角入髮際5分

側伏或仰臥

祛風泄火

止痛明目

偏頭痛,眩暈,面肌痙攣

 

ST9

人迎

五會

結喉兩方1.5寸 動脈應手處

正坐或仰面或仰臥

調血氣

利咽喉

高血壓,哮喘,咽喉腫痛,喀血,甲狀腺腫大

 

ST10

水突

水門

人迎과 氣舍 中間으로 胸鎖乳突筋 중간

 

咽喉腫痛,聲帶疾患,咳嗽,氣喘

 

ST11

氣舍

 

人迎 直下 天突 兩方 1.5寸

正坐或仰臥

 

甲狀腺腫大,頸淋巴腺結核,哮喘,咽喉腫痛

 

ST12

缺盆

天蓋

天突 兩方 4寸 鎖骨上緣陷中의 乳頭直上

 

喘息,呃逆,頸部淋巴腺結核

 

ST13

氣戶

 

鎖骨下緣 璇璣 兩方 4寸

 

咳嗽,氣喘,胸脇脹痛

 

ST14

庫房

 

華蓋 兩方 4寸 (제1肋間)

 

咳嗽,胸痛,肋間神經痛

 

ST15

屋翳

 

紫宮 兩方 4寸 (제2肋間)

 

咳嗽,氣喘,胸脇脹痛,乳腺炎

 

ST16

膺窓

 

玉堂 兩方 4寸 (제3肋間)

淸熱解鬱

止痛消腫

咳嗽,氣喘,胸脇脹痛,乳腺炎

 

ST17

乳中

 

膻中 兩方 4寸 (乳頭 중간)

 

禁灸,禁針

 

ST18

乳根

 

中庭 兩方 4寸 (乳頭直下 乳房下緣 陷凹處)

 

乳汁過少,乳腺炎,呃逆

 

ST19

不容

 

巨闕(臍上6寸) 兩方 2寸

仰臥

調中和胃

胃痛,嘔吐,腹脹

胃의 入口에 해당

ST20

承滿

 

上脘(臍上5寸) 兩方 2寸

和胃利氣

胃痛,嘔吐,腹脹

 

ST21

梁門

 

中脘(臍上4寸) 兩方 2寸

調中和胃

化積滯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大便溏泄

 

ST22

關門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2寸

 

腹痛,腹脹,食慾不振,腸鳴泄瀉,水腫

 

T23

太乙

 

下脘(臍上2寸) 兩方 2寸

 

精神病,心煩,消化不良

胃의 下部, 小腸始部

足陽明胃經2(45)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ST24

滑肉門

 

水分(臍上1寸) 兩方 2寸

仰臥

 

胃痛,嘔吐,精神病

 

ST25

天樞

長谿

穀門

臍中 兩方 2寸

消調大腸

扶土化濕

泄瀉,細菌性痢疾,腹脹,腹痛,便秘

大腸募穴

ST26

外陵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2寸

 

腹痛,疝氣,月經痛

 

ST27

大巨

 

石門(臍下2寸) 兩方 2寸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診斷에 응용(좌측통-瘀血,우측통-虛)

ST28

水道

 

關元(臍下3寸) 兩方 2寸

淸濕熱

利膀胱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子宮疾患,腹水

腎(水)로 통하는 길

ST29

歸來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2寸

 

月經不調,痛經,子宮內膜炎

 

ST30

氣衝

氣街

曲骨(臍下5寸) 兩方 2寸

 

諸男女生殖器疾患

衝脈起始穴

ST31

髀關

 

膝蓋骨外上緣 上12寸 [胃經流注部位:上前腸骨棘-膝蓋骨外側上緣]

 

下肢麻痺,腰痛,鼠蹊部淋巴腺炎

脾界의 關門

ST32

伏兎

外丘

膝蓋骨外上緣 上6寸

正坐

 

下肢麻痺,脚氣,半身不遂

엎드린 토끼처럼 솟아오른 곳.

ST33

陰市

陰鼎

膝蓋骨外上緣 上3寸

正坐垂足

 

膝痛,下肢屈伸不利

冷膝痛-獨活寄生湯

ST34

梁丘

鶴頂

膝蓋骨外上緣 上2寸

 

膝痛,胃痛,乳腺炎

隙穴-胃急性질환

ST35

犢鼻

外膝眼

外膝眼

通活絡

消風散寒

膝關節痛,膝痛不仁,難以屈伸,脚氣

胃氣之所發處

ST36

足三里

 

脛骨粗面外側 犢鼻 直下 3寸 [犢鼻-外踝尖 16寸]

利脾胃

調中氣

消風化濕

通氣血

胃炎,胃潰瘍,腸炎,偏麻痺,高血壓,泄瀉,痢疾,失眠,皮膚瘙痒,逆氣上攻

合土穴,回陽九針穴,六腑下合穴(胃),四總穴,中風七處穴,四關穴

ST37

上巨虛

上廉

犢鼻 直下6寸 脛骨骨間緣

利脾和胃

溫通化滯

蟲垂炎,痢疾及諸腸疾患,腹痛

六腑下合穴(大腸)

ST38

條口

下廉

犢鼻 直下8寸 脛骨骨間緣

 

胃痛,肩痛不擧,膝痛

痰飮肩臂痛에 承山과 같이 사용

*淸溪,尺松-급성으로 인한 肩臂痛,

ST39

下巨虛

 

犢鼻 直下9寸 脛骨骨間緣

 

腸炎,下肢麻痺,肋間神經痛,下腹痛,泄瀉

六腑下合穴(小腸)

ST40

豊隆

 

犢鼻와 外踝尖의 중점, 條口 後方 1寸의 腓骨前緣

化痰濕

咳嗽,痰多,偏癱,便秘,咽喉腫痛,眩暈,胸痛

絡穴, 治痰要穴

ST41

解谿

 

十字靭帶사이 (長母趾伸筋腱과 長趾伸筋腱 사이)

扶脾氣

化濕滯

寧神志

頭痛,足下垂,足趾麻木,踝關節痛

經火穴,治下瞼下垂

ST42

衝陽

 

解谿 下1.5寸 (足背 최고점)

 

齒痛,顔面神經麻痺,腹脹,精神病

原穴,禁針穴

ST43

陷谷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後2寸

 

顔面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痛

兪木穴,偏頭痛 치료

ST44

內庭

 

足 2,3趾間 背面 本節 사이 赤白肉際

通降胃氣

齒痛,三叉神經痛,顔面神經麻痺,扁桃腺炎

滎水穴

ST45

厲兌

 

足 2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正坐踏足

 

尸厥,口噤氣絶,腦貧血,神經衰弱,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井金穴

6.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21)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SP1

隱白

 

足踇趾 內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正坐垂足

調血統血

扶脾淸心

腹脹,崩漏,多夢,精神病,小兒驚風

井木穴,十三鬼穴

SP2

大都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前方 赤白肉際

正坐拱足

健脾和中

回陽救逆

胃痛,腹脹,消化不良,嘔逆泄瀉,熱病無汗

滎火穴,自經補穴

SP3

太白

 

足踇趾 內側 本節 後方 赤白肉際 陷凹處

通經活絡

調脾和胃

頭痛,胃痛,腹痛,倦怠

原穴

SP4

公孫

 

足踇趾 中足骨과 楔狀骨과의 관절부 內下 陷凹處

扶脾調血

利氣機

和衝脈

胃痛,嘔吐,消化不良,泄瀉,痛經

絡穴,八脈交會穴(衝脈)

SP5

商丘

 

足內踝 前下方의 陷凹處

正坐手足

健脾胃

化濕滯

腸鳴,腹痛,便秘,泄瀉,黃疸,消化不良

經金穴

SP6

三陰交

 

足內踝尖 上3寸 脛骨 後緣 [內踝尖-陰陵泉 13寸]

 

月經不調,通經,遺精,陽痿,遺尿,腹痛,泄瀉,精神衰弱,不眠,人工遺産

脾,肝,腎之會,孕婦禁針,陰陽二總穴

SP7

漏谷

太陰絡

足內踝尖 上6寸 脛骨 後緣

 

腹脹,泄瀉,腿膝과痛

 

SP8

地機

脾舍

足內踝尖 上8寸 脛骨 後緣

 

月經不調,痛經,痢疾

隙穴,三部穴(上府大砲,中部天樞,下部地機),脾經의 變動 출현

SP9

陰陵泉

 

脛骨內踝 下緣의 脛骨과 腓腹筋間

正坐伸腿

 

腹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痢疾

合水血

SP10

血海

白蟲 窠

膝蓋骨 內上緣 上2寸 [膝蓋骨內上緣-恥骨上緣 18寸]

正坐垂足

調血淸血

宣通下焦

腹脹,痛經,經閉,子宮出血,皮膚瘙痒,月經不調

모든 血病에 사용

SP11

箕門

 

膝蓋骨 內上緣 直上8寸

正坐

 

尿道炎,尿失禁

期門(肝經)과 구별

SP12

衝門

上慈宮

曲骨(恥骨結合 上緣) 兩方 4寸

仰臥

 

腹痛,疝氣,齒痛,腹水,尿閉,子宮內膜炎,睾丸炎

脾,肝,陰維脈之會

SP13

府舍

 

中極(臍下4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腹痛,疝氣,痞塊,鼠蹊部淋巴腺炎

 

SP14

腹結

腸窟

陰交(臍下1寸) 兩方 4寸에서 直下3分

 

臍周痛,疝氣,泄瀉,便秘

 

SP15

大橫

 

臍中 兩方 4寸

 

腹脹,泄瀉,便秘,腸麻痺,四肢不擧

 

SP16

腹哀

 

建里(臍上3寸) 兩方 4寸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

姙娠의 壓痛點.(子宮外姙娠時 無壓痛)

SP17

食竇

 

中庭 兩方 6寸 (5,6肋間)

 

胸脇脹痛,尿閉

 

SP18

天谿

 

膻中 兩方 6寸 (4.5肋間)

 

胸部疼痛,咳嗽,乳痛

 

SP19

胸鄕

 

玉堂 兩方 6寸 (3,4肋間)

 

胸脇脹痛

禁深刺(內部가 肺)

SP20

周榮

 

紫宮 兩方 6寸 (2,3肋間)

 

胸脇脹滿,咳嗽,氣逆

 

P21

大包

 

腋中線 直下 6寸 [腋窩-제12肋骨端 12寸]

側臥擧臂

 

四肢無力,全身疼痛,氣喘,胸脇痛

脾之大絡穴

7.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9)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HT1

極泉

 

腋窩 正中 腋動脈 內側

擧臂

 

心胸滿痛,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炎,肋間疼痛

上肢不去에 透刺

HT2

靑靈

 

少海 上3寸 [少海-腋窩 中央 9寸]

正坐或仰臥

 

脇痛,黃疸,肩臂不擧

上腕動脈拍動處

HT3

少海

曲節

陰少海

屈肘時 肘橫紋 尺側端과 上腕骨 內側上顆와의 중간점

屈肘仰掌

疎心氣

化痰涎

寧神志

神經衰弱,失眠,心悸,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合水穴

HT4

靈道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5寸

 

心痛悲恐,乾嘔,暴瘖失語

經金穴

HT5

通里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1寸

安心寧神

消風和營

心悸,心絞痛,暴瘖失語,腕臂痛,神經衰弱

絡穴,不能言-通里補,支滿膈腫-通里瀉

HT6

陰郄

 

掌面 腕橫紋 上方 0.5寸

淸心潛陽

安神志

固表分

神經衰弱,盜汗,心絞痛,心悸亢進,吐血

隙穴,心臟疾患에 통증이 先-陰郄,怔忡이 先-神門

HT7

神門

銳中

中都

掌面 腕橫紋 上 尺側手根屈筋腱과 淺指屈筋腱

寧心安神

淸火調氣

心悸亢進,健忘,失眠,多夢,發光,身熱面赤

原穴

TH8

少府

 

手掌部 제4中手骨과 제5中手骨 사이 (주먹 가볍게 쥐어서 취혈)

 

心悸,不整脈,遺尿,小便不利,히스테리

滎火穴

TH9

少衝

經始

제5指 橈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仰掌

 

高熱,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心悸亢進,히스테리

井木穴

8.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19)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SI1

少澤

小吉

手 제5指端 尺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仰掌

청심화

산울열

頭痛,乳腺炎,産後乳少,寒熱汗不出,口內炎

井金穴,口內炎治療要穴

SI2

前谷

 

手 제5指 本節 前 尺側緣 陷凹處

握拳

 

目翳,耳鳴,乳腺炎,咽喉痛,産後乳少

滎水穴

SI3

後谿

 

手 제5指 本節 後 尺側緣 陷凹處

仰手握拳

청신지

통독맥

청열고표

瘧疾,頭項强痛,後頭痛,癲癎,精神分裂證,盜汗,耳鳴,肋間神經痛

兪木穴,八脈交會穴(督脈),

SI4

腕骨

 

手 제5中手骨 後 有鉤骨과 豆狀骨 間

正坐伸臂

소사열

청습열

上肢關節炎,肩背痛,耳鳴,頭項痛,嘔吐,糖尿病,膽囊炎

原穴

SI5

陽谷

 

腕關節 背面 尺側의 尺骨莖狀突起와 豆狀骨 사이 陷凹處

 

手腕痛,精神病,耳鳴,耳聾

滎火穴

SI6

養老

 

尺骨莖狀突起 直上에서 前腕을 외전할 때의 陷凹處

正坐屈肘

서근통락

명목

上肢關節痛,肩背痛,偏癱,腰痛,落枕

隙穴

SI7

支正

 

小海와 陽谷 중점 [腕關節-肘頭 10寸]

正坐伸臂

청신지

해표열

項强,精神病,頭痛,目眩,肘臂手指痛

絡穴

SI8

小海

陽小海

屈肘時 肘關節 후 尺骨肘頭와 上腕骨의 內側上顆 사이

正坐屈肘

 

肘臂麻木,頸項痛,肩背痛,上肢尺側痛

合土穴

SI9

肩貞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1寸

正坐或俯臥

 

肩關節 및 周圍軟組織疾病,上肢麻痺,腋窩多汗症

小腸脈氣所發處

SI10

臑兪

 

臑腋을 합할때 생긴 腋後橫紋頭 上方 2寸

正坐或俯臥或伏臥

 

中風偏癱,高血壓,肩關節痛

小腸,陽維脈,陰蹻脈會

SI11

天宗

 

肩胛骨 중앙으로 肩胛棘 중간점 直下 T5下와 평행

正坐俯伏

 

肩胛痛,哮喘,乳汁過少,上肢不擧

 

SI12

秉風

 

肩胛棘上緣 중간점

 

肩胛痛,上肢不擧,上肢痠麻

手三陽,膽之會

SI13

曲垣

 

肩胛棘上緣 內側端

正坐

 

肩背痛,肩胛部病症

 

SI14

肩外兪

 

陶道(T1下) 兩方3寸 肩胛內緣 上部

正坐俯頭

 

肩背痛,肩項强痛

 

SI15

肩中兪

 

大椎(C7下) 兩方2촌 肩井과 大椎 사이

 

咳嗽,氣喘,肩背部病症

 

SI16

天窓

窓聾

胸鎖乳突筋 後緣으로 結喉 兩方 3.5寸

正坐

 

咽喉腫痛,甲狀腺腫大,耳鳴,耳聾,項强强痛

 

SI17

天容

 

翳風 下1寸 (下顎隅角 後緣과 胸鎖乳突筋 前緣 사이 陷凹處)

 

扁桃腺炎,咽喉炎,哮喘,齒痛

 

SI18

顴髎

 

目外眥 直下方의 顴骨 下緣 陷凹處

鎭痛痙攣

齒痛,三叉神經痛,顔面神經麻痺,顔面筋痙攣

小腸,三焦之會,禁灸

SI19

聽宮

多所門

耳珠 前 中央 陷凹處

正坐或側臥

 

耳鳴,耳聾,中耳炎,失音,齒痛,顔面神經麻痺

小腸,三焦,膽之會

9.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1(67)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BL1

睛明

漏空

目內眥 內 1分

正坐或仰臥

消風泄火

滋水名目

結膜炎,斜視,近視,靑光眼,視神經炎

小腸,膀胱,胃,陰蹻脈,陽蹻脈之會

BL2

攢竹

始光

眉 內側端 陷凹處

祛風氣

名目

頭痛,三叉神經痛,顔面神經麻痺,諸眼疾患

陰蹻脈,陽蹻脈,膀胱之會

BL3

眉衝

 

眉 內側端 直上 前髮際 入 5分 (神庭 兩方 1寸)

正頭

泄熱開竅

頭痛,鼻塞,鼻出血,癲癎

 

BL4

曲差

高蓋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5分

淸頭名目

頭痛,鼻塞,鼻出血,眼病

 

BL5

五處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1寸

宣泄風熱

頭痛,鼻炎,目眩,癲癎

 

BL6

承光

 

神庭 兩方1.5寸에서 前髮際 入 2.5寸

淸頭名目

頭痛,感冒,目翳,鼻炎

 

BL7

通天

 

百會 兩方 1.5寸

淸頭開竅

頭痛,眩暈,鼻塞,鼻漏

 

BL8

絡卻

 

後頂(百會後1.5寸) 兩方 1.5寸

 

眩暈,面癱,鼻炎,甲狀腺腫,頭痛

 

BL9

玉枕

强陽

腦蓋

腦戶(百會後4.5寸) 兩方 1.3寸(1.5寸)

 

頭痛,眩暈,近視,鼻塞

 

BL10

天柱

 

瘂門 兩方 1.5寸

 

頭痛,項强,咽喉腫痛,鼻塞,肩背痛,目瞑羞明

 

BL11

大杼

 

T1下 兩方 1.5寸

正坐俯頭

祛風解表

舒筋調關

發熱,咳嗽,頭痛,氣喘,肩胛痛,項强强直

膀胱,三焦之會,八會穴(骨會)

BL12

風門

熱府

T2下 兩方 1.5寸

正坐曲背

祛風宣肺

疏經解表

感冒,咳嗽,發熱,頭痛,哮喘,慢性鼻炎

一切外感,感冒

BL13

肺兪

 

T3下 兩方 1.5寸

調肺氣

淸虛熱

感冒,咳嗽,氣喘,盜汗,骨蒸燥熱

테니스엘보에 壓痛點

BL14

厥陰兪

 

T4下 兩方 1.5寸

正坐曲背或俯臥

 

心絞痛,不整脈,癲癎,心悸亢進,精神病,失眠

 

BL15

心兪

 

T5下 兩方 1.5寸

養心安神

理血調氣

心悸,心煩,咳嗽,健忘,心絞痛,不整脈

 

BL16

督兪

 

T6下 兩方 1.5寸

 

心內膜炎,腹痛,腸鳴,橫膈膜痙攣,乳腺炎,脫髮

 

BL17

膈兪

血海

T7下 兩方 1.5寸

淸血熱

寬胸膈

慢性出血性疾患,貧血,急性膽道感染,咳嗽

八會穴(血會)

BL18

肝兪

 

T9下 兩方 1.5寸

補營血

疎肝明目

黃疸,脇痛,胃痛,吐血,肝膽疾患,鼻出血

 

BL19

膽兪

 

T10下 兩方 1.5寸

淸肝膽熱

和胃關格

黃疸,口苦,脅肋痛,肺結核性潮熱,膽病

 

BL20

脾兪

 

T11下 兩方 1.5寸

扶土祛濕

利脾和營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脾胃虛弱

 

BL21

胃兪

 

T12下 兩方 1.5寸

調中和胃

化濕消滯

脅肋痛,胃痛,腹脹,反胃,腸鳴,脾胃虛弱

 

BL22

三焦兪

 

L1下 兩方 1.5寸

正坐伏案俯臥

調氣化

利水濕

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痛

 

L23

腎兪

 

L2下 兩方 1.5寸

補腎祛濕

益水壯火

尿路感染,陽痿,陰痿,月經不調,帶下,尿閉,腎虛氣喘,耳鳴,耳聾

 

足太陽膀胱經2(67)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BL24

氣海兪

 

L3下 兩方 1.5寸

俯臥

조기혈

건요슬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腰痛

 

BL25

大腸兪

 

L4下 兩方 1.5寸

소조이장

이기화체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秘,腰痛,坐骨神經痛

 

BL26

關元兪

 

L5下 兩方 1.5寸

이하초

건요슬

腹脹,泄瀉,腰痛,遺尿,糖尿病,小便滑數

 

BL27

小腸兪

 

S1下 兩方 1.5寸

이소장

별청탁

坐骨神經痛,腰痛,遺精,遺尿,腸炎,便秘,帶下,女子內性器炎症,尿血

 

BL28

膀胱兪

 

S2下 兩方 1.5寸

조방광

이요척

尿急,尿道疼痛,頻尿,泄瀉,便秘,腰骶痛

 

BL29

中膂兪

脊內兪

S3下 兩方 1.5寸

 

腸炎,腰骶痛,坐骨神經痛

 

BL30

白環兪

 

S4下 兩方 1.5寸

 

腰薦骨,遺精,月經不調,帶下,坐骨神經痛

 

BL31

上髎

 

S1下 兩方 1寸의 제1薦骨孔

 

腰痛,月經不調,少腹痛,帶下,小便不利,陽痿,遺精,脫肛

 

BL32

次髎

 

S2下 兩方 9分의 제2薦骨孔

 

腰痛,月經不調,少腹痛,帶下,小便不利,陽痿,遺精,脫肛

 

BL33

中髎

 

S3下 兩方 8分의 제3薦骨孔

 

腰痛,月經不調,少腹痛,帶下,小便不利,陽痿,遺精,脫肛

 

BL34

下髎

 

S4下 兩方 7分의 제4薦骨孔

 

腰痛,月經不調,少腹痛,帶下,小便不利,陽痿,遺精,脫肛

 

BL35

會陽

利幾

尾骨端 下 陷凹處 兩方 5分

俯臥或饋狀

 

腸炎,痢疾,婦女生殖器疾患,陽痿,便血

小腸,膀胱,督脈之會

BL36

承扶

內隙

大臀筋 下溝 橫紋 正中

俯臥

 

坐骨神經痛,尿閉,便秘

 

BL37

殷門

 

承扶(大臀筋下溝橫紋正中)과 委中과의 정중선 [承扶-委中 12寸]

直立或俯臥

 

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

 

BL38

浮郄

 

委陽 上方 1寸

屈膝

 

急性胃腸炎,膀胱炎,便秘,下肢外側麻痺

 

BL39

委陽

 

屈膝時 膝窩橫紋 外側端

통삼초

리방광

腰背痛,腎炎,乳糜尿,膀胱炎,背腹筋痙攣,痢疾

六腑下合穴(三焦)

BL40

委中

血隙

膝窩橫紋 중앙 動脈應手處

正坐垂足

청혈설열

서근통락

거풍리요

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急性腰背痛,坐骨神經痛

六腑下合穴(膀胱)

四總穴

BL41

附分

 

T2下 兩方 3寸

正坐曲背

 

肘臂麻木,肩項背痠痛

 

BL42

魄戶

 

T3下 兩方 3寸

 

呼吸器疾患,胸膜炎,項强,肩背痛

 

BL43

膏肓

 

T4下 兩方 3寸

 

氣管支炎,喘息,胃痛,嘔吐,腹痛,便秘

慢性疾患에 常灸(强壯作用)

BL44

神堂

 

T5下 兩方 3寸

 

氣管支炎,哮喘,心臟病,肋間神經痛

 

足太陽膀胱經3(67)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BL45

譩譆

 

T6下 兩方 3寸

正坐曲背

 

心臟病,哮喘,瘧疾,肋間神經痛,呃逆

 

BL46

膈關

 

T7下 兩方 3寸

 

肋間神經痛,食道痙攣,呃氣

 

BL47

魂門

 

T9下 兩方 3寸

 

神經衰弱,肝膽疾患,胸膜炎,胃痛,胸脇痛

癇病의 반응점

BL48

陽綱

 

T10下 兩方 3寸

 

肝炎,腹痛,胃炎,腸鳴,膽囊炎,泄瀉

 

BL49

意舍

 

T11下 兩方 3寸

 

背痛,腹脹,消化不良,消渴,黃疸,泄瀉,嘔吐

 

BL50

胃倉

 

T12下 兩方 3寸

正坐或俯臥

 

胃痛,嘔吐,腹脹,便秘,小兒食積,脊背痛

 

BL51

肓門

 

L1下 兩方 3寸

 

乳腺炎,上腹痛,腰痛,下肢麻痺

 

BL52

志室

 

L2下 兩方 3寸

補腎益精

利尿導濕

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遺尿,慢性腰痛

 

BL53

胞肓

 

S2下 兩方 3寸

 

尿閉,泄瀉,腰骶部病症

 

BL54

秩邊

 

S3下 兩方 3寸

 

腰骶痛,下肢麻痺,小便不利,坐骨神經痛

 

BL55

合陽

 

委中 下 2寸 [委中-崑崙 16寸]

正坐手足或伏臥

 

腰痛,下肢痛,月經過多,崩漏,痠痛

 

BL56

承筋

機陽

委中 下 5寸 [委中-崑崙 16寸]

 

頭痛,腰背强痛,小腿痛,下肢麻痺,痔瘡

 

BL57

承山

魚腹

委中 下 8寸 [委中-崑崙 16寸]

直立

舒筋凉血

和腸療痔

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脫肛

 

BL58

飛揚

厥揚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7寸 [委中-崑崙 16寸]

正坐垂足

散風濕

祛太陽邪

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脚氣,痔瘡

絡穴

BL59

跗陽

付陽

崑崙(足外踝後) 直上 3寸 腓骨後緣 [委中-崑崙 16寸]

 

頭項疼痛,頭眩,踝痛,下肢癱瘓

陽蹻脈之隙穴

BL60

崑崙

下崑崙

足外踝尖과 아킬레스腱後緣 정중

祛太陽邪

利胞宮

舒筋化濕

頭痛,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項强痛

經火穴

BL61

僕參

安郊

崑崙直下 1.5寸 [崑崙-地面 3寸]

 

足跟痛,下肢痿弱,癲癎,脚氣,足踝痛

 

BL62

申脈

陽蹻

足外踝 下緣 下 5分

祛表治風

寧神志

舒筋通脈

頭項疼痛,癲癎,精神病

八脈交會穴(陽蹻脈),陽蹻脈之所生之處,十三鬼穴

BL63

金門

梁關

京骨 申脈 중간

 

癲癎,小兒驚風,頭痛

隙穴,陽維脈之所生處

BL64

京骨

 

제5中足骨 後方 澎大部 下緣 赤白肉際

祛風疏邪

寧心淸腦

頭痛,項痛,心筋炎,癲癎,腰腿痛,鼻疾患

原穴

BL65

束骨

 

足5趾 本節 後外側 陷凹處

 

頭項痛,瘧疾,目翳,癲癎,精神病

兪木穴,自經瀉穴

BL66

足通谷

 

足5趾 本節 前外側 陷凹處

 

頭痛,目眩,鼻出血

滎水穴

BL67

至陰

 

足5趾 外側 爪甲根角 1分處

宣下焦氣

上通下調

頭項痛,催産,難産

井金穴,自經補穴,姙婦禁針穴

10.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 腎經

번호

穴名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KI1

湧泉

 

足心

仰臥

淸腎熱, 降陰火

狹心症, 治shock

回陽九針穴之一

KI2

然谷

龍淵

足內踝前大骨下1寸

足底對合

退腎熱

月經不調, 足痛

陰蹻脈의 所生處

KI3

太谿

 

足內踝後 5分

正坐垂足

滋腎陰,壯元陽

筋腫瘡, 齒痛(灸)

原穴, 回陽九針穴之一

KI4

大鍾

太鐘

太谿穴後下 5分

補益精神,

咽喉炎,後頭壓迫感

絡穴

KI5

水泉

太谿下 1寸

照海 直後와 太谿 直下의 交叉點

通經絡,疏泄下焦

月經不順,子宮下垂,婦人科질환

隙穴

KI6

照海

陰蹻

足內踝直下 4分

通經化熱

咽喉腫痛,扁桃腺炎

八脈交會穴之一(陰蹻)

KI7

復溜

 

太谿穴 直上2寸

利道膀胱

盜汗,尿道炎

補合谷 瀉復溜 止汗

補復溜 瀉合谷 發汗

KI8

交信

 

復溜穴前 5分

 

月經不調, 帶下

陰蹻脈之 隙穴

KI9

築賓

 

足內踝上 5寸

解毒

睾丸炎,藥物中毒解毒

陰維脈之 隙穴, 起始穴

KI10

陰谷

 

膝下內輔骨後 大筋下 小筋上

正坐屈膝

 

尿道炎,陰痿

 

KI11

橫骨

 

曲骨穴 兩傍5分

仰臥屈膝

 

泌尿生殖器질환阿是穴

腎經과 衝脈의 交會穴

腹部의 腎經穴은 공통적으로 目赤痛의 主治를 갖는다.

KI12

大赫

 

中極穴 兩傍5分

 

生殖器질환,經重痛

KI13

氣穴

 

關元穴 兩傍5分

 

奔豚,目赤痛,

KI14

四滿

髓府

石門穴 兩傍5分

 

婦人科, 泌尿器질환

KI15

中注

 

陰交穴 兩傍5分

 

月經不調

KI16

肓兪

 

神闕穴 兩傍5分

精神熱, 調衝脈

胃痙攣

KI17

商曲

 

下脘穴 兩傍5分

 

胃질환 阿是穴

KI18

石關

 

建里穴 兩傍5分

 

胃炎,胃痙攣,膵臟질환

KI19

陰都

 

中脘穴 兩傍5分

 

腹痛, 婦人科질환

KI20

腹通谷

 

上脘穴 兩傍5分

 

腹痛, 嘔吐, 泄瀉

 

KI21

幽門

上門

巨闕穴 兩傍5分

 

嘔吐(幽門部 挾窄)

衝脈의 終止穴

KI22

步廊

 

中庭穴 兩傍2寸

 

食道질환, 胸滿痛

 

KI23

神封

 

膻中穴 兩傍2寸

 

胸滿痛, 狹心症

 

KI24

靈墟

 

玉堂穴 兩傍2寸

 

肋間神經痛 阿是穴

 

KI25

神藏

 

紫宮穴 兩傍2寸

 

不眠

 

KI26

彧中

 

華蓋穴 兩傍2寸

 

 

 

KI27

兪府

 

璇璣穴 兩傍2寸

 

 

 

11.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

번호

穴자리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PC1

天池

天會

乳頭外側 1寸

仰臥

 

頭痛, 四肢不擧

 

PC2

天泉

 

曲腋下擧臂2寸

擧臂

 

心悸亢進, 胸痛

 

PC3

曲澤

 

肘窩橫紋 中央

仰掌屈肘

 

出血, 血滯, 乾霍亂

四彎穴之一(曲澤,委中)

PC4

郄門

大陵穴과 曲澤穴肝의 正中央

舒腕仰掌

 

狹心症,急性心痛,怔忡

 

PC5

間使

鬼絡

大陵上3寸

伸臂仰掌

 

精神病, 心痛

十三鬼穴 使用時 先刺

PC6

內關

 

大陵穴上 2寸

舒腕仰掌

 

心痛,內臟질환,頭項痛

絡穴, 八脈交會穴(陰維)

PC7

大陵

鬼心

掌側腕關節橫紋 中央

 

精神衰弱,不眠,狹心症

原穴,十三鬼⋅回陽九針穴

PC8

勞宮

歸窟

掌中央 動脈中 屈無名及中指兩者之間

屈指握掌

 

痛症심한 心질환,

피곤할때 비벼줌

十三鬼穴之一

PC9

中衝

手中指端 去爪甲角 1分處

俯掌

 

心外部 熱病

 

12.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 三焦經

번호

穴자리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TE1

關衝

手次指尺側端 去爪甲角1分處

俯掌

解三焦鬱熱

鬱熱에 의한 偏頭痛

 

TE2

液門

 

手小指四指岐骨間

俯掌握拳

 

咽痛, 上肢痛

 

TE3

中渚

手小指無名指本節後

疎掌握拳

消少陽氣機

項强,坐骨神經痛

 

TE4

陽池

 

腕關節 背面 中央

伸臂俯掌

解半表半裏之邪

3⋅4指 無力,子宮下垂

原穴

TE5

外關

 

陽池上 2寸

去六淫表邪

一切外感질환,脇痛

八脈交會穴之一(陽維)

TE6

支溝

 

陽池上 3寸

淸三焦,散結瘀

肋脇痛(健側),肩臂痛

六總穴之一

TE7

會宗

支溝에서 尺骨側으로 1寸部

 

肋間痛,耳病,捻挫腰痛

隙穴

TE8

三陽絡

 

支溝上 1寸,陽池上 4寸

開竅通絡

激烈痛症,痛風에 灸

手의 三陽經이 交會

TE9

四瀆

 

肘前5寸 外廉

屈肘

 

耳聾, 上齒痛, 肩背痛

 

TE10

天井

 

肘外大骨後 肘上1寸

屈肘華臂

化經絡痰濕

瘰癧,麻疹,心胸痛

 

TE11

淸冷淵

 

肘頭上方 1寸

擧臂

淸三焦熱

主痛阿是穴,肩臂痛

 

TE12

消濼

 

肘頭上方 5寸

 

頭痛, 項强强急

 

TE13

臑會

正坐時 腕後 橫紋頭下1寸

 

 

 

 

TE14

肩髎

 

肩峰外端後下緣

去經絡風濕

肩關節질환 阿是穴

 

TE15

天髎

天窟

肩井과 曲垣과의 中間

 

 

後頭痛,偏頭痛,高血壓

氣虛로 인한 三焦經上 肩胛痛-三焦 正格

氣實로 인한 三焦經上 肩胛痛 - 經,絡穴

TE16

天牖

 

天容과 天柱의 中間

 

 

腎虛膝痛,偏頭痛,項强

TE17

翳風

 

耳後尖角

 

 

耳鳴,中風,膽經捻挫

三次神經痛

中風時 目,眼질환 主治穴

TE18

瘈脈

유양돌기上緣으로 翳風後上 1寸

 

 

耳病,偏頭痛,小兒驚風

 

TE19

顱息

 

瘈脈上方 1寸

 

 

痛症을 풀어줌

 

TE20

角孫

 

耳翼直上 髮際內

 

 

 

 

TE21

耳門

耳前

耳珠上端의 中央

 

通氣機,開二窺

耳病에阿是穴,齒痛-灸

 

TE22

和髎

 

耳門穴 前上方 約5分

 

 

大腸經의 禾髎穴 구별

 

TE23

絲竹空

 

眉弓外端의

 

 

眼痛, 眉稜骨痛

 

13.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 膽經

번호

穴자리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GB1

瞳子髎

前關

目外眥 外側 5分

 

祛風疏泄, 明目

諸般眼질환,口眼喎斜

 

GB2

聽會

後關

耳下垂의 着筋部 耳前陷中

開口

疏通氣機閉塞

齒痛,中耳炎,耳聾

 

GB3

上關

客主人

耳前 頰骨弓 上廉 開口有孔

 

一切眼病,三次神經痛

 

GB4

頷厭

 

額角髮際의 頭維後方1寸

 

頭痛,偏頭痛,驚癎

中風七處穴 : 百會, 曲鬢, 肩井, 風市, 足三里, 曲池, 絶骨

GB5

懸顱

 

頷厭과 懸釐의 中間

伏臥開口

 

偏正頭痛

GB6

懸釐

 

額下廉, 懸顱下 1寸

 

頭部 阿是穴

GB7

曲鬢

耳尖上端橫線과 耳前直線의 交叉點

開口

 

中風

中風七處穴之一

GB8

率谷

耳尖

耳上 入髮際1寸5分

側伏臥

 

偏頭痛, 嘔吐

 

GB9

天衝

耳後髮際2寸에서 後方으로 2分處.

 

頭痛

 

GB10

浮白

 

天衝後下方 1寸

 

耳鳴, 耳聾

 

GB11

頭竅陰

枕骨

完骨上 枕骨下

 

耳痛, 頭項强痛,

 

GB12

完骨

유양돌기後緣의 下方端 2分

 

顔面神經麻痺,喉痺

 

GB13

本神

 

神庭穴 兩傍3寸

 

 

精神장애, 癲癎

 

GB14

陽白

 

眉上 1寸, 瞳子直上

正視

擧風泄火, 明目

眼病一切,顔面麻痺

 

GB15

頭臨泣

 

目上 直入髮際 5分

正頭

 

膽石症反應點,結膜炎

 

GB16

目窓

 

頭臨泣後 1寸5分

 

目痛, 漏崩症

* 운동이상으로 오는 筋疾患- 承山穴

關格으로 인한 內傷 筋異常- 委中穴

GB17

正營

 

目窓後 1寸5分

 

 

GB18

承靈

 

正營後 1寸5分

 

 

GB19

腦空

 

風池穴上 1寸5分

 

 

 

 

GB20

風池

 

完骨穴 天柱穴의 中間

俯頭

祛風解表

後頭痛,眩暈의 要穴

 

GB21

肩井

 

肩上 缺盆上1寸半

 

下氣

上腕神經痛,難産

中風후유증으로 팔저림에

GB22

淵腋

 

腋下3寸

擧臂

 

肋間질환,少陽寒熱

內部爲肺

GB23

輒筋

 

腋下 3寸에서 腹前1寸

 

 

 

GB24

日月

膽募

乳頭直下 7,8肋骨間

 

疏膽氣, 化濕熱

肝膽질환시 劇痛

膽之募穴

GB25

京門

 

제12肋骨下端

屈肘伸足

溫腎寒, 導水濕

腎 관련된 모든 질환

腎之募穴

GB26

帶脈

11肋骨端과 腸骨陵의 中間點

側臥

 

下腹痛,婦人科 질환

帶脈의 起始穴

足少陽 膽經

번호

穴자리

異名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GB27

五樞

 

帶脈下 3寸

 

寒疝, 帶下

帶脈과 交會

GB28

維道

 

章門下 5寸3分

 

 

帶脈의 終止穴

GB29

居髎

 

中極穴 兩傍 5寸

側臥屈膝

 

 

足少陽과 陽蹻脈이 交會

GB30

環跳

大轉子와 腰兪잇는 선의 ⅓

 

坐骨神經痛,腰腿痛

腰椎관계질환, 脚氣

GB31

風市

垂手穴

膝下7寸 外側兩筋間

 

祛風冷, 强根骨

中風,脚氣의 鎭靜穴

脚氣八處穴, 中風七處穴

GB32

中瀆

股骨外膝上 5寸分肉間陷中

 

 

風市補助穴,脚氣

 

GB33

足陽關

寒府

陽陵泉上 3寸

屈膝

 

膝關질환,膝冷痛

異名-寒府로 熱府와 대비

GB34

陽陵泉

膝下1寸 腓骨小頭의 內直下

正坐屈膝

舒筋脈, 淸膽熱

膝關질환,少陽筋질환

八會穴中 筋會穴

GB35

陽交

 

足外踝上7寸

 

寒熱

陽維脈之 隙穴

GB36

外丘

 

陽交穴前方 3分

解毒작용

狂犬病, 脚氣

膽經의 隙穴

GB37

光明

 

足外踝上 5寸

調肝明目

一切 內傷眼昏疾患

膽經之絡穴

GB38

陽輔

 

足外踝上 4寸

 

腰部冷證,乾脚氣

 

GB39

懸鍾

絶骨

足外踝上 3寸 動脈中

泄膽火,淸髓熱

高血壓半身不遂,脚氣

八會-髓會,足三陽經太絡

GB40

丘墟

 

足外踝下 如前下

正坐垂足

去半表半裏之邪

胸脇痛, 捻挫

膽經之原穴

GB41

足臨泣

足小趾四指本節後間

正坐垂足踏趾

淸火熄風, 明目

胸膜炎,足部熱甚,脇痛

八脈交會穴之一(帶脈)

GB42

地五會

 

足小趾四趾 本節後

 

脚氣, 耳鳴, 腰痛

 

GB43

俠谿

足小趾四趾岐骨間本節前

 

胸脇之滿, 目眩頭暈

 

GB44

足竅陰

 

足四趾外側 去爪甲1分

熄風陽, 淸肝膽

心臟질환,口內炎

膽經의 終止穴

 

14.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 肝經

번호

穴자리

 

穴位

取穴姿勢

穴性

主治

기타

LR1

大敦

 

足大趾端去爪甲外側1分

正坐垂足踏趾

疏泄逆氣,利下焦

睾丸炎,痙攣性질환一切

 

LR2

行間

 

足大趾次趾岐骨間

泄肝火, 凉血熱

結膜炎,肝火 질환

 

LR3

太衝

足大趾次趾本節後2寸

 

消火器질환,一切肝질환

不眠,關格,循環係질환

四關穴-關格,消化不良

肝之原穴,

LR4

中封

 

解谿와 商丘의 中間

正坐垂足

疎肝通絡

肝炎, 疝氣, 淋病

肝經이상의 反應點

LR5

蠡溝

 

足內踝上5寸

疏肝,理氣,通絡

肝痙病, 泌尿器질환

絡穴, 鍼暈유발이 잘됨.

LR6

中都

 

足內踝上7寸

 

肝經上 急性질환,崩漏

肝之隙穴

LR7

膝關

膝下2寸,陰陵泉後方1寸

正坐屈膝

 

膝關節炎, 膝內廉痛

 

LR8

曲泉

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

 

膀胱⋅尿道炎,子宮下垂

 

LR9

陰包

 

膝上4寸 股內廉兩筋間

屈膝

 

諸般婦人科 질환

→ 配三陰交

LR10

足五里

 

氣衝下 3寸 動脈應酬處

仰臥伸足

 

 

 

LR11

陰廉

 

氣衝下 2寸 動脈應酬處

 

不姙에 灸

 

LR12

急脈

 

曲骨兩傍 2寸半

仰臥

 

疝證

 

LR13

章門

脾募

제11肋骨 尖端下

散五臟寒氣

脾臟의 急性질환,脇痛

四肢無力

脾之募穴, 肝⋅膽의 會穴

八會穴중 臟會

LR14

期門

肝募

巨闕兩傍 3寸5分

去血實邪熱

肝膽病,目病,精神질환

肝之募穴

두면질환

《두부질환》

1. 의식장애

 

昏厥

休極

昏迷

病機

순간적인 腦血虛 상태

갑작스럽고 짧은 기간 의식상실

급성순환기장애,생명유지기관의 血流부족

중추신경계통 장애, 외계사물에 대한 반응소실

유발요인

情緖激動, 恐驚,極痛,疲乏

脫水,感染,大出血, 中毒

傳染病,中毒,疾病末期

頭部外傷,外感,內痰

증상

全身無力,眼前昏黑,汗出,氣短, 惡心,昏倒,面色蒼白,四肢厥冷, 血壓降下,瞳孔縮小,脈細緩

面色蒼白,肢冷,發疳

汗出, 心志昏迷,

血壓下降, 脈細數

淺, 中, 深으로 구별

치료

足三里, 內關, 人中, 百會(灸)

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 臍中(灸),關元(灸)

人中,十宣,少商,湧泉

혼미정도

의식장애

주요증상

반사검사

淺昏迷

의식상실, 큰소리에 무반응

大小便失禁,譫,躁動

呑咽,咳嗽 反射 존재, 角膜, 瞳孔 反射 有, 혹 腱反射 증가.

中昏迷

의식상실이 점점 심.

呼吸促急,全身强直

或痙攣

角膜 反射 消失,

瞳孔 反射 느림, 病理 反射 陽性

深昏迷

의식상실이 심.

呼吸促急,潮式呼吸,

肢體軟癱

瞳孔 反射 느리거나 消失

呑咽 困難

2. 眩暈

 

原因

症狀

治療

風暈

傷風

惡風,自汗, 或本來 頭風이 있어 發作

經渠,中封 - 補 ?? + 風池, 風府

少府,行間 - 瀉 ??

熱暈

火熱上攻 或傷風

煩渴, 引飮

近位-風池,肩髃,

遠位-曲池,內關,三陰交,豊隆,行間

痰暈

痰이 盛

嘔吐, 頭重不擧, 動悸

少府,魚際-補, 太白,太淵-瀉

氣暈

七情過傷,氣鬱

痰涎이 心竅를 迷塞

眉稜骨痛,眼目不開

近位 - 攢竹,頭維,魚腰,神庭

遠位 - 解谿,豊隆,太衝,合谷,曲池,

虛暈

內傷, 氣虛

 

近位 - 翳風,天柱, 遠位 - 懸鍾,腎兪,三陰交,太谿,足三里

濕暈

冒雨 常濕

鼻塞, 聲重

中脘(正),大敦(補),少府(瀉)

3. 頭風

(1) 原因 : 본래 痰飮이 있거나 목욕후에 取凉, 오래 臥床,賊風을 쐼 → 風邪가 腦 或 項部로 침입.

원인

증상

치료

평소 痰飮

목욕후 取凉

오래臥床,賊風을 쐼

風邪가 腦 或項部로 침입

耳,目,口,鼻,眉稜間의 麻痺

牽引腦項痛, 頭皮無感覺

百會

近位 : 上星,神庭

遠位 : 合谷,解谿

豊隆

頭重, 頭暈, 하품, 眩冒

風池

口舌不仁, 嘔吐

內關

耳聾

淸宮, 聽會, 翳風

目眩, 眼眩花, 木通

風池, 三里

코에서 極香極臭, 冷漏出

攢竹, 影響

面目赤

通里

搖頭

腦戶와 玉枕 中間에 灸7壯

4. 頭痛

(1) 原因에 의한 치료

?? 外感頭痛 : 外關, 臨泣

?? 內傷頭痛 : 內關, 公孫, 照海

(2) 經絡에 의한 치료.

 

分經

近取

遠取

通取

前頭痛

陽明

印堂, 攢竹

合谷, 內庭

風池

太陽

合谷

側頭痛

少陽

太陽, 懸鍾

外關, 足臨泣

後頭痛

太陽

天主

後谿, 申脈

頭頂痛

厥陰

百會

太衝, 內關, 通天

(3) 症狀에 따른 치료

1) 偏正頭痛

① 手技法 ?? 感氣 - 運氣法

?? 氣滯 - 龍虎昇降法

② 기본혈 ?? 先 列缺

?? 後 合谷, 足三里 (巨刺法)

?? 外感 : 外關, 臨泣

③ 隨證取穴 ?? 正頭痛 : 上星, 神庭, 前頂, 百會, 太陽, 太淵, 合谷

?? 偏頭痛 : 列缺, 豆油, 太陽, 臨泣, 絲竹空

?? 眉稜骨痛 : 攢竹, 神庭, 頭維, 魚腰, 合谷, 曲池, 解谿

2) 後頭痛 - 주로 高血壓 환자에게 다발

?? 先 太陽 + ?? 後谿 - 小腸經상

? ?? 申脈 - 膀胱經상

?? 肝陽火熱 - 膽經刺, 五行相剋 이론 이용

?? 嘔逆, 嘔吐, 痰厥頭痛을 겸함 - 加 中脘, 足三里, 豊隆

* 一切疼痛要訣 : 偏正頭痛列缺, 腦後疼痛申脈, 背後脊間中渚, 脇痛支溝陽陵泉, 牙齒痛二間

2) 痰厥頭痛

① 증상 : 頭痛 발생시 惡心, 嘔吐 수반, 眼目不開

② 치법 ?? 消化良好者 - 龍虎昇降法 → 導痰湯

?? 消化不良者 - 子午搗臼法 → 半夏白朮天麻湯

③ 치료혈 : 先 列缺 後 足三里, 中脘, 豊隆

3) 氣厥頭痛 : ?? 氣虛 - 太陽穴에 압통

?? 血虛 - 魚尾穴에 압통

?? 氣血兩虛 - 양쪽이 모두 압통

4) 頭痛項强, 頭重不能擧 : 承漿(先瀉後補), 風府

5) 腎厥頭痛 : 關元 - 灸

6) 醉後頭痛 : 印堂, 攢竹, 足三里, 風門, 膻中

《면부질환》

1. 面 질환

(1) 面 일반질환

․面浮腫 : ?? 虛證 : 人中, 前頂

?? 實證 : 天樞, 豊隆, 厲兌, 陷谷, 衝陽

․面痒腫 : 迎香, 合谷

․面赤腫 : 上星, 顖會, 前頂, 腦戶, 風池

․面赤頰中痛 : 攢竹, 齦交, 玉枕

․面而上기미 : 上星, 間使, 風池, 中渚

(2) 口眼喎斜

1) 원인 : 陽明經의 所生病

2) 구분

① ?? 中樞性 : 이마에 주름 잡힘, 흰자위 많이 띔.

?? 末梢性 : 이마에 주름 없음, 눈동자 정상

?? 內傷性 : ?? 先 四關, 內關

?? 아시혈 - 地倉, 頰車, 絲竹空, 翳風, 顴髎

② 寒熱區分 ?? 有熱則 頰部痙攣, 口角牽引

?? 有汗則 筋弛緩, 收縮不能, 口角喎斜

3) 치료

① 기본혈 ?? 足三里, 合谷 - 先刺

?? 患部近位穴 - 提氣瀉法 사용

② 수증혈 ?? 口喎 - 地倉,頰車

?? 眼合不能 - 絲竹空

?? 이마주름 - 陽白, 頭維

(3) 안면신경마비

常用穴

風池

 

翳風

鎖骨前을 향해 斜透刺

陽白

魚腰로 透刺

影響

四白으로 透刺

地倉

頰車로 透刺

合谷, 太衝

急性일때 爲主(瀉)

略用穴

攢竹, 太陽

 

禾髎, 人中

 

 

(4) 삼차신경통

 

近取

遠取

제1지통

攢竹, 陽白, 魚腰

合谷(大腸原穴)

牙痛

제2지통

四白, 巨髎, 顴髎

下關

三間(大腸兪木穴)

제3지통

承漿, 頰車

內庭(胃滎水穴)

 

(5) 中風

1) 中風七處穴 - 百會, 曲鬢, 肩井, 風市, 足三里, 絶骨, 曲池

2) 후휴증 환자 중 침 치료시 발디딜 때 足外飜하는 환자 - 膀胱經 이상 → 申脈 刺針

3) 實證환자 : 必先 委中, 曲澤 點刺出血한 후에 用十井(宣)穴

?? 氣病爲主 - 엄지~새끼손가락 순으로 刺穴(肺爲主) → 麝香蘇合元

?? 血病爲主 - 새끼손가락~엄지 순으로 刺穴(心爲主) → 牛黃淸心丸

2. 眼疾患

(1) 치료원칙

1) 先 標治 (標證 : 浮腫, 出血, 澁痛)

?? 先 太陽(點刺出血)

?? 아시혈 : 睛明, 承泣, 魚腰, 絲竹空, 四白

2) 後 本治 ??經絡上 - 手太陽, 手陽明經 爲主

??臟象論 - 肝主目에 의해 肝膽經(肝-行間,太衝, 膽-臨泣,光明)

3) 수기법 ?? 近位部, 患部 - 提氣瀉法, 龍虎交騰法

?? 四肢末端 - 運氣法, 飛經走氣瀉法

(2) 外眼障碍

1) 눈다래끼 (맥립종)

① ?? 上 : ?? 臟 : 脾 經 ⇒ 隱白(健側)

? ?? 經 : 太陽經 ⇒ 後谿(健側)

?? 下 : ?? 臟 : 胃 經 ⇒ 內庭

? ?? 經 : 陽明經 ⇒ 三間,合谷

?? 좌우로 치우침 : 內傷병변(주로 心) ⇒ 手掌間穴(經外奇穴)

2) 角膜炎 ? 太陽穴

? 睛明, 攢竹을 瀉血(患側)

3) 結膜炎(赤眼) - 風熱의 所致

常用穴

合谷

循經遠取, 四總穴

風池

散風熱, 淸頭目

太陽

熱證에 點刺出血

略用穴

睛明, 健明

近取法

攢竹, 三間

目中漠漠

養老, 天柱

急性, 目覺䀮䀮

光明

睛明의 효과가 없을 때 → 光明, 合谷

 

4) 속눈썹이 눈을 찌를 때

① 원인 : 脾經에 風熱이 침입

② 치료 ?? 先 井穴 瀉血

?? 分經하여 相通인 經에 刺 (熱證이므로)

?? 환부주위 瀉血

(3) 內眼障碍(眼底질환)

1) 近視 : 承泣 爲主. 加 睛明, 風池, 翳明, 或 取水泉(益腎作用)

2) 綠內障 : 風池, 完骨 爲主. 加 陽白, 行間, 臨泣(行間-眼壓을 내리는 데 효과적)

常用穴

承泣

 

睛明

 

風池

 

略用穴

翳風, 球後

近取

健明,陽白,完骨

臂臑,行間,肝兪

遠取

水泉, 臨泣

天容, 人迎

혈관경련성 망막염

 

3. 鼻疾患

(1) 慢性 鼻炎 - 先瀉後補

 

주요증상

감별요점

單純性 鼻炎

鼻塞이 兩側, 交潛性, 점액성 콧물

비점막의 充血

過敏性 鼻炎

發作性의 鼻塞․鼻痒․재체기․淸涕

비점막의 蒼白, 水腫

肥大性 鼻炎

鼻塞이 較重

비점막의 慢性 炎症으로 增厚

萎縮性 鼻炎

鼻塞이 交輕, 腋臭涕, 嗅覺減退

비점막萎縮,鼻腔이 增大,건조,코딱지

副鼻洞炎

鼻塞, 腋涕多, 嗅覺減退,眉額脹痛,頭昏

充血,腫脹, 鼻腔에 積腋

常用穴

迎香

鼻塞無聞 迎香可引

合谷

四總穴

略用穴

鼻通(上迎香)

通利鼻竅

印堂

上星

頭風과 眼痛을 兼할 때

百會, 通天

肺兪, 太淵, 三里

過敏性 鼻炎에 활용

風門

傷寒에 風暈, 頭痛, 鼻不利, 淸涕할 때 疏風利竅

列缺, 合谷, 太衝

太陰, 陽明의 經氣 조절

 

(2) 鼻齄

?? 鼻準頭를 瀉血

?? 大椎, 百會 - 灸7 壯

 

3. 耳疾患

(1) 耳鳴

1) ?? 實 : 肝膽之火逆上 - 咽喉熱痰, 귀가 막히는 듯 함,

? 鳴聲이 크고 손으로 누르면 더 심함.

?? 虛 : 腎氣不足 - 耳鳴이 있다 없다 함, 야간에 심함.

2) 치료 ?? 實 - 肝兪, 行間, 臨泣, 耳門, 翳風, 聽宮, 俠谿

?? 虛 - 腎兪, 太谿, 復溜, 肝兪

?? 隨證 ?? 耳內蟬鳴腰痛 - 三里, 先 五會, 次 耳門, 三間

?? 耳鳴或痒或痛 - 外關, 客主人, 合谷, 聽會

?? 耳鳴頭痛 - 絶骨, 風池(補)

?? 耳鳴不能聽遠 - 心兪 - 灸30壯

(2) 耳聾

 

致病 原因

症狀

先天性 耳聾

태아발율시기의 中毒․傳染病症에 기인, 聽覺器官 發育不全, 內耳 或聽神經 및 그 中樞部의 以上 (전정기관은 일반적으로 정상)

가족력과 관계,

多數가 완전한 聾啞

傳染病成 耳聾

聽神經損害, 內耳病變(미로염등),

中耳炎과 같이 발생

일종의 傳染病의 後遺症

中耳炎性 耳聾

鼓膜 穿孔, 聽小骨 漸軟 或 破壞

傳導性耳聾, 聽力減退 或 半聾啞, 완전한 聾啞는 드뭄.

藥物中毒性 耳聾

聽神經 損傷, 聽感覺受器退行性 病變

感音性 耳聾, 伴耳鳴, 失眠症의 神經衰弱症狀 수반

外傷性 耳聾

外傷, 큰소리, 장기간 騷音으로 耳蝸受損, 出血 或 退行性 病變

성인에서 多見, 聽力減退, 伴頭暈, 頭痛, 耳鳴.

1) ?? 重聽 : 肝兪, 腎兪, 太谿, 三陰交

?? 暴聽 : 風池, 合谷, 太衝, 聽會

2) ?? 虛證耳聾 : 腎兪, 心兪 - 灸30壯

? 氣閉耳聾 : 聽宮, 聽會, 翳風, 三里, 合谷

?? 無聞耳聾 : 天容

 

4. 齒痛

(1) 經絡上

?? 上齒痛 : 胃 經 → 足三里, 內庭

?? 下齒痛 : 大腸經 → 合谷, 二間, 三間, 溫溜.

(2) 기본혈

?? 齒痛에는 合谷, 二間에 경결점이 나타남.

?? 牙關齒痛 二間穴 - 外邪에 의한 牙齒痛

(3) 隨證取穴

1) ?? 腎虛 - 太谿, 腎兪, 三里

?? 風熱 - 二間, 列缺

?? 風冷 - 偏歷

?? 胃火 - 合谷, 內庭, 下關(瀉)

2) ?? 齒痛惡寒 - 大迎, 顴髎, 聽會, 曲池

?? 齒痛身熱 - 翳風, 曲池

5. 中暑

 

증상

치료

全身

口,胸部

頭面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身熱小汗

懊憹

神疲倦怠

胸脘阻悶

煩渴

頭暈

頭痛

苔白膩或痰黃厚膩

濡數

解表淸暑

和中化濁

大椎

督脈

解表淸暑하고 疏泄陽明

合谷

手陽明

陷谷

足陽明

內關

通陰維脈

和中化濁, 益氣陰, 扶正氣+ 暑邪의 內侵방지.

足三里

足陽明

 

壯熱神昏

肌膚灼熱

抽搐

煩躁不安

口乾

脣燥

面紅

目赤

苔黃膩

質紅赤而少津

洪數

淸泄暑熱

開竅醒腦

百會

督脈

開竅醒腦

人中

任脈

十宣

陰陽交接部

陰陽조절 → 開竅蘇厥

曲澤

手厥陰合穴

삼릉침 點刺出血로 營血의 暑熱을 瀉

委中

足太陽合穴

汗出如珠

四肢厥冷

昏迷深沈

氣息短促

面黃蒼白

質紅絳

苔少

微數

陽陵泉

筋會

舒筋解痙

承山

足太陽

神闕

任脈

虛脫者에 灸하여 回陽固脫

關元

흉협질환

《흉협통》

1. 怔忡

?? 膽虛 : 陽陵泉, 內關 → 加味溫膽湯

?? 心虛 : 神門, 內關 → 四物安神湯

?? 脾虛 : 內關 → 歸脾湯

?? 腎虛 : 腎正格 → 六味地黃丸

2. 胸痺

: 內關, 列缺, 合谷, 照海, 三陰交, 足三里

3. 乳汁분비 부전

1) 原因 : 氣血不足, 衝任脈의 虛弱, 情志鬱結

2) ?? 實 : 少澤, 乳根, 膻中, 期門, 內關

?? 虛 : 肝兪, 足三里

4. 脇痛

1) 기본혈 ?? 外感 : 外關, 臨泣

?? 經絡鬱滯 : 支溝, 陽陵泉

2) 隨證 가감혈 ?? 肝氣有餘 - 行間

?? 肝氣不足 - 太衝

?? 肝自體 熱證 - 肝井穴

?? 타박상에 의한 瘀血 - 三陰交

3) 脇痛諸證 ?? 氣鬱脇痛 ?? 원인 : 傷肝, 大怒氣逆上, 謨慮不決斷

? ?? 치료 ?? 肝火穴(行間), 膽火穴(陽輔)

? ?? 肝募穴, 血이상이면 肝兪穴, 膈兪穴

? ?? 기본혈 加 氣海,膻中

? ?? 小柴胡湯

?? 痰飮脇痛 ?? 증상 : 타진시 漉漉有聲

? ?? 기본혈 加 中脘, 豊隆, 足三里

? ?? 胃에 병변 加 胃兪

? ?? 漉漉有聲이 심하면 - 中脘, 足三里, 胃兪

?? 瘀血脇痛 ?? 원인 : 부딪힌 경우

? ?? 기본혈 加 肝經-太衝, 秘境-三陰交, 압통점

?? 食積脇痛 ?? 증상 : 홍두깨 같은 것이 치밀어 오르는 느낌, 右側에 多發

? ?? 기본혈에서 陽陵泉→臨泣으로 대치, 加 足三里, 中脘, 內關, 太衝

? ?? 加味二陳湯

?? 風寒脇痛 : 臨泣, 外關

?? 乾脇痛 ?? 원인, 증상 : 虛勞에 의함, 일정한 痛處가 지속됨.

? ?? 치료 :

?? 腰脇痛 : 치료 기본혈 加 環跳, 太白, 陽輔, 至陰

 

《폐질환》

1. 咳嗽

 

 

증상

치료

全身

頭面,鼻

口,咽喉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外感

風寒

發熱

骨節酸痛

頭痛

鼻塞流涕

咳嗽喉痒

痰稀色白

痰中有泡沫

苔薄白

浮數浮緊

宣肺解表

列缺

手太陰

宣肺氣,鎭咳化痰

肺兪

 

合谷

手陽明之原穴

消散風熱, 宣肺鎭咳

外關

手少陽

風熱

身熱

惡風

汗出

鼻燥咽痛

頭痛

咳嗽煩劇

痰稠而黃

苔薄黃

浮數

消散風熱

淸肺化痰

尺澤

手太陰水穴

淸肺火痰, 鎭咳

肺兪

足太陽經

曲池

手陽明合穴

大椎가 曲池의 消風淸熱의 작용을 증강.→痰火를 淸.

大椎

督脈

內傷咳嗽

痰濕犯肺

食納量少

神疲乏力

大便溏稀

面色不華

咳嗽聲重

痰多 易咳出

痰白或痰暗

胸脘痞悶

苔白膩

濡或滑

健脾燥濕

化痰止咳

太淵

手太陰原穴

原穴에 本臟의 眞氣가 輸注함으로 取穴.

太白

足太陰原穴

肺兪

足太陽

脾生痰 肺藏痰→脾肺 동시치료(標本치료)

脾兪

足太陽

豊隆

足陽明絡穴

化痰濕

肝火灼肺

 

面赤

木紅

口苦

氣逆咳嗽

咳引脇痛

痰少而粘

咽乾

苔薄黃少津

弦數

淸肝瀉火

潤肺化痰

肺兪

足太陽

淸肺化痰

尺澤

肺之合穴

瀉하면 淸肺熱

陽陵泉

足少陽

淸肝膽火→ 肺가 肝膽火를 받지 않게함.

太衝

足厥陰之 原穴

 

2. 哮喘

 

증상

치료

全身

頭面

口,咽喉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風寒襲肺

形寒無汗

呼吸困難

胸悶如阻

頭痛

不口渴

喉間哮喘

咳嗽

痰稀多沫

痰白而粘

咳吐不利

苔薄白

浮緊

散風

宣肺平喘

列缺

手太陰

肺經宣肅→ 化痰平喘.

尺澤

肺兪

足太陽

足太陽經氣 宣發 → 祛風散寒, 宣肺平喘

風門

風熱

汗出

大便秘結

發熱

微惡風寒

煩悶不安

口渴

頭痛

喘促急急

喉有痰聲

痰粘色黃

咳吐不利

質紅

苔黃膩

滑數

宣肺淸熱

化痰平喘

合谷

手太陰치原穴

消表散熱淸肺

大椎

督脈交足太陽

豊隆

足陽明

調理脾胃,運濕化痰

膻中

任脈

寬胸降氣로 平喘시킴.

中府

手太陰

宣肺解表, 化痰平喘

孔最

手太陰之郄穴

兼肺陽虛

 

口乾

鼻燥

面紅

顴赤

咽喉不利

質紅赤

細數

調補脾胃

益肺平喘

肺兪

 

灸하여 補益肺氣한다.

膏肓兪

 

氣海

 

補益腎氣→納氣원활

腎兪

 

脾虛

納呆,倦怠

四肢不澁

大便溏薄

面色

不華

脘悶不便

胖嫩

苔厚膩

濡弱

足三里

 

脾胃調理→水穀精微가 達肺→肺氣充滿→衛氣充滿.

腎虛

神疲乏力

汗出

肢冷

面靑

納氣不能

呼吸少

動則喘甚

質淡

沈細無力

太淵

肺之原穴

補 兩原穴→ 補肺益腎

太溪

腎之原穴

 

3. 感冒

 

증상

치료

全身

頭面

口鼻

咽喉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風寒

惡寒發熱,無汗,四肢散楚,身痛

頭痛

鼻塞

聲重

流淸涕

喉痺

咳嗽

痰多淸稀

苔薄白

浮緊

淸風寒, 宣肺氣

列缺

手太陰

宣降肺氣, 通利鼻竅→ 鼻塞, 喉痒, 咳嗽치료.

迎香

 

支正

手太陽

小腸經氣疏調, 散風寒

→ 惡寒發熱, 頭痛, 身重치료

風門

 

風池

足少陽,陽維脈

表邪를 消解

合谷

手陽明之原穴

陽明을 消利, 解表宣肺

→ 外邪의 陽明傳入방지

風熱

微惡風寒,汗出,身重

頭痛目赤

鼻塞

涕濁,口乾

而渴

咳嗽,痰稠,咽喉紅腫

苔薄黃

浮數

散風熱,淸肺氣

大椎

督脈

諸陽之會로 表散陽邪→解熱.

曲池

手陽明之原穴

手太陰과 表裏, 咽喉腫痛치료.

合谷

肺之滎穴

魚際

手少陽之絡

通陽維

消散風熱→發熱,頭痛,目赤(治標)

外關

 

暑濕

肢體困重

身熱不暢,微惡風熱,汗出,

胸脘滿悶,小便短黃

頭重如裹

鼻塞

流涕,口渴而粘

嘔惡

 

苔黃膩

多濡數或浮數

淸暑濕

調肺衛

孔最

手太陰

宣肺,化濕작용이 있어 頭痛, 肢困, 鼻塞,寒熱치료.

合谷

手陽明

中脘

任脈

理脾化濕, 和胃降濁 → 胸窩滿悶, 嘔惡치료

足三里

足陽明

支溝

手少陽之經穴

三焦의 氣化작용 通調 → 祛暑化濕효과 증진.

隨證取穴

 

?? 頭痛頭昏 加 太陽, 風池, 列缺, 太衝.

?? 咳嗽 加 天突, 太淵, 尺澤

?? 鼻塞, 鼻腔에 灼熱感 加 迎香

?? 嘔吐, 腹痛 加 中脘, 足三里

?? 高熱無汗 加 陶道, 復溜, 太溪.

 

관절질환

1. 관절염 감별표

 

風濕性 關節炎

類風濕性 關節炎

骨性 關節炎

發病

快, 주로 15세이전에 발생

慢, 주로 靑壯年에 발생

緩慢, 주로 40세이후 발생

部位

비교적 大關節, 流走性

對稱性, 小關節起始部 或低部起始, 縮節向狀발전

많이 움직이거나 힘이 많이 받는 부위, 초기에는 單發, 末期에는 多發

關節改變

急性期紅腫, 완치후 기형은 없다.

腫大가 크고, 활동에 제한, 末期에 强直출현

無腫瘡, 활동정상 혹 輕度제한, 無强直

肌肉情況

無萎縮

肌萎縮, 健攣縮

無萎縮, 無痙攣

全身症狀

發作時 全身증상 뚜렷, 發熱, 或有心臟병변, 紅斑 或皮下結節

急性發作時 全身不活, 低熱, 心臟病變은 적다.

X-線 檢査

骨質의 변화는 없고 軟組織의 腫瘡만 수반

早期에는 陰性, 後期骨多孔症, 關節間隙挾窄 或强直

關節間隙挾窄, 軟骨의 硬化

血沈

急性期에는 可快

可快

正常

 

2. 원칙

(1) 急慢性 구별

1) 急性인지 慢性인지를 구분한다.

2) 急性일 경우는 다친 부위의 經絡을 구분한다.

3) 急性의 기본 取穴은 다친 부위 經絡의 絡穴과 滎穴을 取穴한다.(强刺-瀉)

4) 그 다음에 아시혈을 取穴한다.(압통점 爲主)

(2) 隨證 기본혈

?? 氣滯鬱血 ⇒ 加 四關

?? 타박 ⇒ 加 太衝, 血海

?? 痰飮 ⇒ 加 豊隆, 條口

?? 瘀血 ⇒ 膈兪, 三陰交, 曲池

《頸項․肩胛 질환》

1. 頸項部 疾患

(1) 項强痛

1) 分經 ?? 小腸經上 → 後谿

?? 膀胱經上 → 申脈

?? 三焦經上 → 中渚

2) 高血壓, 項强 ?? 목에 힘이 없으면 → 天柱

?? 몸에 힘이 없으면 → 身柱

(2) 落枕

1) 기본혈(循經) ?? 手太陽 : 側落枕 → 後谿

?? 足太陽 : 後落枕 → 申脈

2) 外感 - 加 肩外兪, 列缺

常用穴

外勞宮

경험혈

急性은 遠導取之 爲主.

天柱

 

略用穴

後谿, 養老

上部 關節部位의 상응점

懸鍾

下部 關節部位의 상응점

人中, 承漿

前後對稱 상응점

(3) 頸椎 디스크 - 後谿, 申脈, 中渚, 人中

(4) 頸椎 종합증

1) 常用穴 - 頸挾脊(近位取之), 曲池(利關節), 合谷

2) 略用穴 - 手三里, 外關, 缺盆(上肢 麻痺에 사용)

2. 肩胛 疾患

(1)肩痛

症狀

治療

經絡上

分經

各經의 經火穴

各經의 絡穴

기타혈

三焦經

支溝

外關

陽陵泉

小腸經

陽谷

支正

後谿, 申脈, 崑崙

大腸經

陽谿

偏歷

合谷, 足三里, 肩髃

五十肩

條口, 承山(患側强刺, 健側 弱刺) + 天谿, 脊中, 中脘, 豊隆

(2) 手臂不擧症

1) 原因 ?? 七情六淫

?? 痰飮

?? 氣血凝滯

2) 分經 ?? 大腸經上 : 仰掌해서 上으로 올라가는 것 不利 → 肩髃

?? 三焦經上 : 手背를 上으로 올리는 것 不利 → 肩髎

?? 小腸經上 : 뒤로 제끼는 것 不利 → 臑兪

(3) 條口穴의 사용 ?? 痰飮으로 인한 肩臂痛

?? 條口 + 承山 - 大腸, 小腸經筋의 이상.

(3) 肩關節炎 - 近取法 爲主, 重證일 때는 透刺함.

常用穴

肩髃, 肩髎, 臑兪

近位 取之

曲池

利關節.

略用穴

肩中兪, 肩外兪

압통점 爲主로 근취

曲垣, 天宗

陽陵泉, 血海

 

上下相應取法

條口, 承山

透刺(强刺)

 

《腰背疾患》

1. 분류

구분

起病

호발부위

주요증상

검사

腰背軟組織損傷

長期站立

蹲位工作

腰椎兩側의 骶刺肌와 刺間靭帶

腰背痠痛, 局部壓痛, 骨骼奇形

압통점 검사

腰背肌風濕症

장마철

寢臥濕地

광범위 腰背

광범위한 腰背痠痛, 喜溫怕冷, 기후변화에 敏感, 局部鈍痛

 

脊椎病變

類風濕性脊椎炎

多靑年

多自骶髂關節

或 腰骶關節

脊柱逐節强直, 消瘦, 肌肉萎縮, 關節功能障碍가 뚜렷

骶髂關節試驗․腰骶關節試驗의 陽性

血沈 加速, X線-關節間挾窄 또는 消失

肥大性脊椎炎

中老年

頸, 胸, 腰椎

淸晨起床前重, 활동後好轉, 氣候惡化時 加重, 局部症 不分明

X線-

디스크

突然,

扭傷後

4,5腰椎, S1

腰痛이 下肢로 房事, 或腰部脊柱의 側屈, 椎間壓痛

SLRT 양성

X線 - 추간판돌출

 

2. 背後病

(1) 기본혈 : 背後脊間 中渚穴

(2) 분류 및 치료

?? 膀胱經寒濕 (땡기면서 좌우로 움직이기 힘듬) → 後谿, 申脈

?? 腎邪氣 脊間痛 - 中渚(相通論)

?? 臟腑病變 - ?? 心

? ?? 肺 - 曲池

? ?? 膽

?? 督脈經 病邪 - 後谿, 循經穴

?? 頸椎 關節 ?? 先 : 患側의 膀胱經上 - 肺兪, 心兪 瀉血

?? 後 : 後谿, 申脈, 中渚

3. 요부질환

(1)HNP의 진단법

1) SLR과 Patric test로 좌골신경통과 hip지환을 구별한다.

?? SLR 양성, Patric test 음성 - 좌골신경통

?? Patric test 양성 - Hip 질환.

2) SLR과 전굴법을 통해 좌골신경통과 척추강협착증을 구별한다.

?? SLR양성 → 좌골신경통

?? 전굴양성, SLR음성 → 척추강 협착증

3) Bragard Test로 HNP를 확징한다.

4) SLR과 Well leg-SLR, cross- SLR을 통해 디스크의 탈출부위를 감별함.

?? Well leg-SLR 양성 → 디스크가 한쪽으로 치우쳐 탈출됨.

?? Cross-SLR 양성 → 디스크가 중앙부위로 넓게 탈출됨.

 

5) 측굴 실험을 통해 디스크 탈출이 신경근 바깥쪽인지 안쪽인지 검사한다.

디스크 탈출이 신경근 안쪽이면

디스크 탈출이 신경근 바깥쪽이면

 

 

 

 

 

 

 

 

 

痛症增惡 痛症減少

痛症減少 痛症增惡

 

6) 대략적인 드스크 돌출 위치가 파악되면 이번에는 정확히 몇번 디스크가 탈출되었는가를 감별한다.

신경

감각장애

운동장애

건반사변화

SLRT

L5~S1

足外側部

현저한 足肢屈운동장애

아킬레스건반사 陽性

陽性

L4~L5

足背部

足大趾 및 足部伸운동장애

陽性

L3~L4

大腿後外部,前腓背部

四頭筋 약화

슬반사 陽性

50% 陽性

L2~L3

大腿前外部

四頭筋 약화

슬반사 陽性

80% 陽性

L1~L2

大腿上節의 前內側

경미한 四頭筋 약화

경미한 슬반사 陽性

陰性

T12~L1

鼠蹊部와 대퇴腑內側部

陰性

 

 

 

 

 

 

 

 

 

 

 

 

 

 

 

(2) 腰痛諸痛

 

병인 및 증상

腎虛腰痛

房勞過多, 氣血不足, 恒常 痛症 지속, 운동불편

厥陰腰痛

脈이 滑大, 痰飮이 經絡에 流注

食積腰痛

酒醉飽食+入房+濕熱邪

挫閃腰痛

무거운것 들다가 挫閃

瘀血腰痛

타박상 혹은 추락으로 인한 것, 晝에 輕, 夜에 甚, 按痛

風腰痛

風邪侵, 定處가 없이 轉移, 甚則 兩足牽引强急

寒腰痛

寒邪侵, 轉側不利, 溫하면 減, 寒하면 發作, 脈沈弦急

濕腰痛

濕한 곳에 오래 居處, 雨露侵腎, 허리가 돌을 얻은 것같고 얼음 댄 것 같음

濕熱腰痛

平素 膏粱厚味를 常食한 者, 濕熱로 인한 陰虛, 우중충한 날씨에 오래 앉음

氣腰痛

情志損傷, 心血不旺 → 不營筋脈, 氣澁滯, 오래 서있거나 여행하면 甚해짐.

 

(3) 치료원칙

1)急性 : 대부분 挫閃, 瘀血腰痛.

?? 兩側의 氣海兪, 大腸兪, 關元兪, 次髎, 委中을 刺

?? 不可轉腰하고 不能俛仰時 ?? 人中, 長强, 魚際 刺

?? 委中 瀉血

2) 慢性 ?? 가벼운 운동 권유

?? 兩側 腎兪, 大腸兪, 次髎穴을 刺.

?? 委中을 强刺

3) 모든 腰痛 및 腰脚환자는 腰部를 따뜻하게 찜질해준다.

4) 취혈자세는 측와위를 원칙으로 한다.

(4) 치료

1) 腎虛腰痛 : 腎兪, 關元, 精宮 - 灸

① ?? 膀胱經筋型 : 手太陽 - 養老, 足太陽 - 攢竹

?? 督脈經筋型 : 後谿(通于督脈), 人中, 百會, 長强

② ?? 陽虛 : 志室穴 부근 압통 → 命門, 關元, 氣海 - 灸 ⇒ 腎氣丸

?? 陰虛 : 腎兪穴 부근 압통 → 太谿, 志室 - 補 ⇒ 六味

2) 風寒濕 - 腎兪, 環跳, 水溝, 陽陵泉, 崑崙

3) 風濕 ?? 風勝 - 加 風門, 風府

?? 濕勝 - 加 脾兪, 陰陵泉

4) 瘀血 - 然谷, 委中(瀉血), 膈兪

5) 挫閃 -?? 支溝, 陽陵泉

?? 委中, 尺澤

?? 崑崙, 申脈, 承山

?? 風市, 腰部八點, 아시혈

?? 足三里, 太衝

6) 寒腰痛 : 腎兪, 足三里, 陰陵泉 - 灸

7) 腰曲不能伸 - 委中 瀉血

8) 腰强痛 : 命門, 崑崙, 枳實, 行間, 復溜

(5) 腰脚痛

1) ?? 膽經型 ?? 患側?? 氣海兪, 大腸兪, 關元兪, 腰陽關, 次髎, 居髎, 環跳, 胞肓 - 近位

? ? ?? 風市, 陽陵泉, 俱虛, 委中 - 遠取

? ?? 健側 : 大腸兪 兼.

? ?? 足大趾伸筋 약화 時 : 加 中封, 膝陽關

? ?? 下腿部의 局部 압통, 熱痛, 重痛 時 : 아시혈에 火膿灸 3~5壯

?? 膀胱經型 ?? 健側 : 關元兪

? ?? 患側 : 大腸兪, 關元兪, 督脈의 제17椎下, 次髎(深刺), 環跳

? ? 承扶, 委中, 殷門, 陽陵泉, 承筋, 崑崙

? ?? 小趾側의 피부감각마비 - 加 命門, 臨泣, 제17椎下 化膿灸 5壯

?? 中間型 : 膀胱經형에서 去 承扶, 承筋, 加 風市, 委陽, 飛揚, 跗陽

?? 大腿 前廉痛 : 膽經穴에 加 髀關, 伏兎

2) 주의 ?? 양쪽 SLR이 모두 甚한 者는 예후가 좋지 않다.

?? 요추부 수술을 행한자 중 합병증에 의한 경우는 예후 불량.

?? 염증 등은 쉽게 손대지 마라.

《膝部 질환》

1. 捻挫 - 急性

손상부위

손상요인

疼痛과 압통점

內側部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外飜

고골내과상 압통

外側部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內飜

고골외과상 압통

前交叉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伸展

대부분 內側部 靭帶에 통증

後交叉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屈曲

關節腫脹, 斷裂 時 압통

반월판 손상

슬관절 돌연 扭轉

동 側部靭帶 中點에 압통

常用穴

內外膝眼

 

陽陵泉

强刺

略用穴

血海

瀉血 爲主

梁丘

外側 靭帶 손상

伏兎, 健膝

膝部를 향해 斜刺

委中

前後 배열

 

2. 슬관절 疼痛

(1) 치료원칙

?? 手技法 ? 通關交經法 : 關節疾煥이 實證인지 虛證인지 애매할 때 選用, 繆刺法 사용.

?? 經絡의 소통을 위해 繆刺法으로 二間, 足三里 刺 - 通關交經法 사용.

???? 膝은 肝之府이므로 加 太衝 ??? 通關交經法 사용 안함.

?? 脾主四末이므로 加 解谿 ??

3. 膝冷

?? 膝은 肝腎이 주관하는 부위이므로 急治를 要함.

?? 40대 이후 多發

?? 20~30대에서 膝冷痛 : 위험한 증상, 정력감퇴

?? 치료 ?? 鍼灸 : 足三里, 中脘 - 燒山火法 or 灸

?? 처방 : 先 桂薑養胃湯 + 理中湯 加 牛膝

후 雙和湯, or 六味

4. 膝腫

?? 經絡 : 肝之府, 腎과 관련, 脾主四末

?? 經絡上 : 膝內廉 - 脾經 - 陰陵泉

? 膝外廉 - 膽經 - 陽陵泉

? 膝中 - 胃經 - 足三里

?? 처방 ?? 加味雙和湯 , 加味四物湯 - 膝을 肝之府로 본 것.

?? 八物湯, 十全大補湯 - 肝腎을 兼治하는 것.

?? 養胃湯 - 脾主四末로 본 것.

《捻挫》

1. 기본혈

1) ?? 腰部 : 後谿, 申脈, 人中, 長强, 委中

?? 脇部 : 支溝, 陽陵泉, 絶骨

?? 頸部 : 後谿, 申脈, 中渚, 人中

2) ?? 陽明經上 : 地倉

?? 膽經上 : 翳風

?? 膀胱經上 : 顴髎

2. 急性 무릅염좌

손상부위

손상요인

疼痛과 압통점

內側部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外飜

고골내과상 압통

外側部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內飜

고골외과상 압통

前交叉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伸展

대부분 內側部 靭帶에 통증

後交叉 인대손상

슬관절 과도 屈曲

關節腫脹, 斷裂 時 압통

반월판 손상

슬관절 돌연 扭轉

동 側部靭帶 中點에 압통

常用穴

內外膝眼

 

陽陵泉

强刺

略用穴

血海

瀉血 爲主

梁丘

外側 인대 손상

伏兎, 健膝

膝部를 향해 斜刺

委中

前後 배열

 

3. 急性 腰염좌

(1) 기본 치료

??急性腰痛은 이순경원취爲主로 치료함.

?? 捻挫腰痛 ?? 督脈 經筋上 : 後谿(通于 督脈)

?? 膀胱 經筋上 : 攢竹(手太陽 小腸經)

常用穴

殷門

强深刺

人中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瀉), 通調督脈 → ∴腰痛, 項强에 이용

腎兪

 

略用穴

委中

瀉血 爲主

後谿

手太陽

上下配穴法

腕骨

京骨

足太陽

 

4. 急性 발목염좌

(1) 구분

1) ?? 內飜 → 外踝前下方에 疼痛 ⇒ 外踝部 염좌

?? 外飜 → 內踝側疼痛 ⇒ 內踝部 염좌

2)?? 急性 : 健側 對應處 取穴

?? 慢性 : 溫針 療法

3) 接境法 : 반드시 瀉法을 쓰는데, 運氣瀉法으로 유침동안 10정도 시행함

① 外側 ?? 太陽 - 膀胱 : 手太陽 小腸經穴에 刺.

?? 少陽 - 膽 : 가장 많음, 手少陽三焦經에 刺. - 翳風

?? 陽明 - 胃 : 手陽明大腸經에 刺

② 內側 ?? 腎 - 照海穴부위, 心包經에 取穴 - 大陵穴

?? 脾 - 心經에 取穴.

?? 肝 - 肺經에서 取穴.

常用穴

懸鍾

 

坵虛

 

압통점

 

略用穴

陽陵泉

 

解谿

 

崑崙

 

三陰交

 

 

消化器․복부질환

《소화기 질환》

1. 胃痛

 

疼痛양상

증상

舌診

脈診

위궤양

상복부 疼痛

주기적 輕微

식후1~2시간내에 疼痛,正中線 或偏左압통

肝氣犯胃

噯氣,呑酸,情志激動하면 加重,

舌苔薄

脈弦

십이지장궤양

食後2~4시간내에 압통, 多偏右 압통

血瘀不和

胃痛不固,拒按或有積塊,大便色黑

舌邊有瘀點

脈弦澁

慢性위염

무규칙 疼痛

上腹部觸痛或隱痛, 食後痛症加重 및 飽脹感

可見疲弱乏力, 面色蒼白, 食慾減退

舌質淡,苔白或厚膩

脈遲或細

위하수

平臥後 緩解, 食後上腹部下墮感, 脹痛

多見瘦乏力,面色痿黃, 食慾減退

苔薄膩

脈細緩

위신경관능증

압통부위가 항상 변동, 情志 激發시 發作

睡臥不安과 兼,음식과 무관

 

 

常用穴

內關, 中脘

和胃貫中의 효과 → 胃脘痛에 항상 사용

殷門

略用穴

肝兪, 脾兪

胃潰瘍에는 背兪穴爲主. 압통이 나타나는 곳에 選取

膈兪, 胃兪

上腕,梁門,下脘

胃下垂에 ?? 中脘 : 水分을 향해 斜刺

?? 下脘 : 天樞를 향해 斜刺

公孫

太陰의 絡穴, 陣痛에 효과적, 脾冷, 胃痛에 瀉 公孫

陽陵泉, 太衝

肝氣鬱結에 의한 胃痛 時 疏肝利肋

2. 치료

(1) 消化器病에 사용하는 대표혈 비교

․?? 內關 : 胸痺症, 吐에 쓰는 基本穴( 汗-合谷, 吐-內關, 下-三陰交)

?? 四關 : 모든 氣塞에 사용??? 양측 모두 刺하는 것이 보통이나 한쪽만 아프면 한쪽만 刺.

?? 足三里 : 일반적인 痰痛 ??

?? 中脘 : 痰보다 飮이 더 많은 쪽, 배에서 漉漉有聲이 있을 때

? → 痰飮이 아닐 경우 中脘에 놓으면 中脘부위가 답답함.

?? 豊隆 : 治痰의 要穴, 痰이 많은 쪽.

(2) 虛實區別

1) ?? 胃無力 : 中脘, 氣海에 灸

?? 胃實證 : 中脘, 足三里에 灸

2) ?? 有痛 → 木剋土 - 合谷, 足三里, 中脘 + 太衝

?? 無痛,속이 답답, 헛트름 → 火生土 안됨.- 合谷, 足三里, 中脘 + 少府

(3) 隨證 取穴

?? 心下痛 : 內關, 中脘

?? 胃脘痛 : 四關, 中脘, 足三里, 梁丘

?? 胃痙攣 ?? 主穴 : 梁丘(胃之隙穴)

? ?? 木剋土 : 瀉肝 - 太衝

? ?? 헛배 : 火生土 不利 - 少府(火經火穴), 土의 原穴(太白)

? ?? 通氣 - 合谷

? ?? 가슴답답 - 內關

?? 急性胃炎 : 四關, 內關, 足三里

?? 姙娠嘔吐 : 灸 中脘

?? 急性췌장염 : 脾經의 隙穴 - 地氣

(4) 충수염

1) 증상 ?? 돌발성 腹痛, 上腹部,臍部에서 右小腹으로 통증 轉移, 지속적, 진발성 疼痛

?? 惡心, 嘔吐, 便秘 혹 泄瀉, McBurney point에 압통과 강직

?? 혹 環跳부위, 腰部痛 야기, 脈數.

常用穴

闌尾穴

足三里와 上巨虛의 중간

압통점에 근거해서 取穴(瀉法)

足三里, 上巨虛

 

略用穴

天樞

近位 取穴, 大腸募穴

曲池

장연동운동 증강

內庭,合谷

瀉熱과 止痛작용

(5) 嘔吐

 

증상

치료

嘔吐 양상

胸部

기타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外邪犯胃

偏寒

돌연嘔吐

來勢가 急

胸脘痞滿

腹瀉

惡寒

發熱

頭重

苔黃薄白

解表散寒

胃氣調和

支正

手太陽之絡穴

解表散寒

中脘

任脈

調理脾胃, 和中止嘔

三陰交

足太陰

太衝

足厥陰之原穴

平肝抑木, 安胃止嘔.

大椎

督脈

消散風熱, 和解少陽함.

偏熱

嘔吐頻繁

飮食後吐

酸苦한 膽液을 吐

口渴欲冷飮

發熱

微溫한

頭痛

便溏

便秘

苔黃膩

浮實數

外關

手少陽

合谷

手陽明之原穴

淸泄陽明, 和胃止嘔

內庭

足陽明

飮食所傷

嘔吐酸腐

得食更甚

吐後便함.

疼痛拒按

脘腹脹滿

噯氣厭食

便溏

便秘

苔厚膩

滑實

消食導滯

和胃降逆

下脘

 

行氣導滯, 消宿食

璇璣

 

足三里

 

和胃降逆

腹結

 

治脘腹脹滿, 大便不調

情志所傷

嘔吐呑酸

胸脇滿痛

噯氣頻繁

煩悶不舒

 

舌邊紅

苔薄膩

疏肝和胃

降逆止嘔

上脘

 

寬中和胃, 梁丘와 배합하여 降逆止嘔.

梁丘

 

太衝

足厥陰之原穴

平肝降火, 配陽陵泉 → 解鬱和胃,疏肝理氣함.

陽陵泉

足少陽

神門

 

神志를 안정, 情志平溫.

脾胃虛弱

惡心嘔吐

過勞후 眩暈 →嘔吐

大便溏泄,口乾不欲飮,喜暖惡寒,倦怠乏力,面色不華,四肢不溫

質淡

苔白膩

濡弱

健脾化濁

和胃止嘔

章門

脾之 募穴

健脾化濁.

公孫

足太陰

中脘

胃之募穴

脾胃氣를 健運시키고 化濁止嘔함.

豊隆

 

常用穴

內關,太衝

平肝, 寬胸, 和胃의 효과 - 瀉

中脘

略用穴

氣海, 足三里

 

金津, 玉液

單刺不留針 → 急性嘔吐

中魁

中指一二節間 - 灸法 → 慢性嘔吐

風府, 瘂門

溫針 - 장기간 嘔吐하는 신경성 嘔吐에

(6) 딸국질

常用穴

內關

寬胸

膈兪

利膈

天突, 膻中

近取, 單刺不留針

略用穴

足三里, 內庭

先 遠取, 後 近取

虛寒證에 腹部灸

中脘, 氣海

《복부 질환》

1. 腹痛諸證

구분

증상

치료

食積腹痛

胃에 이상, 食後則瀉, 便보고 나면 통증輕減, 大腸까지 병변 침법

合谷(胃合穴), 太衝 ??? 子午搗臼法

天樞, 大腸下合穴,大腸兪 ??

痰飮腹痛

脾에 이상, 腹部에 압통이 散在, 痛處無定, 漉漉有聲

治標 : 足三里, 中脘, 史觀

治本 : 脾原穴(太白), 胃絡穴(豊隆)

食傷腹痛

木剋土

氣滯, 有痛

肝-太衝, 胃-足三里,合谷(臟腑相通),內關(嘔吐있을 때)

脾虛

밥먹으면 더부룩, 無痛, 주로 左肋下部 肥滿

少府(火經火), 脾之火穴, 脾之原穴

香砂六君子湯

久泄腹痛

밥만 먹으면 腹痛, 嘔吐氣, 적은양의 泄瀉, 泄瀉후 痛症 緩和 - 食積+寒邪가 胃腸을 침범한 所致

先 治寒 - 魚際

後 消導 - 足三里, 內關

天樞, 中脘 - 灸

腹冷痛

太陰寒邪腹痛

 

기본혈 : 魚際,公孫 (經絡相通에 의해.)

隨證取穴 : 內關, 足三里, 太衝

冷積

腹痛

 

胃募穴(中脘) - 燒山火法

足三里, 中脘 - 灸

隨證取穴 : 少府, 太谿(命門火를 다스림)

 

2. 腹痛부위에 따른 치료혈

?? 太陰 : 內關, 合谷, 三陰交, 足三里

?? 少陰 : 合谷, 內關, 公孫, 足三里

?? 厥陰 : 合谷, 內關, 少海, 太衝

?? 心下痛症과 右側痛症 兼한 者 - 右肺이므로 氣病 → 行間, 太衝, 臨泣

?? 心下痛症과 左側痛症 兼한 者 - 左肝이므로 血病 → 內關, 脾經

 

3. 泄瀉

 

증상

치료

便,腹部

全身面,口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急性泄瀉

偏寒

大便淸稀,水穀相雜,腸鳴腹痛

身寒喜溫

口不渴

苔白膩

潤緩

化濁導滯

調理脾胃

合谷

大腸의 原穴

調 胃腸運化傳導機能

中脘

胃의 募穴

天樞

大腸의 募穴

偏濕熱

大便色黃褐,냄새甚,泄瀉急迫,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心煩身熱

口渴

苔黃膩

潤數

足三里

足陽明之合穴

胃腑氣機를 通降시킴.

陰陵泉

足太陰之合穴

脾胃의 表裏관계

脾經氣 調理, 小便通

 

 

慢性泄瀉

脾虛

大便溏薄,穀食不化,反復發作,大便回數多

神疲不思, 飮食喜暖畏寒

面色痿黃

質痰苔白

濡緩無力

健脾胃

疏肝氣

溫腎陽

中脘

 

健脾益氣, 調理腸胃, 固澁止瀉의 작용

天樞

 

足三里

 

脾兪

 

脾虛일때 配→ 健脾益氣함.

肝鬱勝脾

情緖緊張시 腹痛泄瀉

噯氣食少

抑鬱惱怒

質痰紅

關元

 

肝兪

 

肝鬱일때 配穴하여 抑肝扶脾함.

行間

 

腎虛

새벽 腹痛, 腸鳴則瀉,泄瀉後腹痛이 감소

腹部畏寒,腰酸退軟,消瘦,血色如黑

質痰苔白

沈細

腎兪

 

腎虛일때 配穴→ 補腎壯陽,溫煦脾土(治本)

命門

 

4. 便秘

 

증상

치료

大小便

흉복부

全身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熱秘

大便乾燥

小便短赤

腹脹

心煩

面紅身熱

口乾

苔黃燥

滑實

淸熱潤腸

大腸兪

大腸의 兪穴

大腸 腑氣를 通 → 傳導機能을 회복.

天樞

大腸의 募穴

上巨虛

大腸의 下合穴

氣秘

大便秘하나 乾燥가 심하지 않음

胸脇脹痛

噯氣頻作

腹中脹痛

口苦

情志不舒시 甚.

苔薄膩

理氣導滯

支溝

 

三焦의 氣機를 宣通.

合谷

 

熱秘일때 大腸熱을 瀉.

曲池

 

中脘

腑會

强腑氣

氣秘일때

寒秘

大便難澁

排出困難

小便淸長

腹中冷痛

面色光白

四肢不溫

喜暖惡寒

腰膝冷感

質淡苔白

沈遲

益氣養血

行間

足厥陰

疎肝理氣

脾兪

 

補脾益胃,扶陽中氣

虛秘일때

胃兪

 

神闕

 

灸하여 溫通三焦, 助陽化陰

氣海

 

 

5. 脫肛

 

증상

치료

肛門部

全身

治法

穴位

經絡

方義

虛證

大便시 긴장감

腸端이 약간脫垂

過勞시 발생

直腸脫垂후 收撮無力

神疲乏力

面色痿黃

頭昏心悸

苔薄白

多潤細

益氣升提

補法

百會

督脈與三陽經之交會穴

灸로써 升陽提氣시킴.

神闕

陰脈

溫固下元

長强

督脈之 別絡

肛門근처에 위치, 항문괄약근 기능 강화.

足三里

 

補脾益氣→虛證脫肛에 이용

實證

痢疾과 痔疾시 흔히 동반

肛門이 墜脹

脫出部紅腫腫痛

口乾溲赤

煩熱腹痛

苔黃膩

滑數

淸火濕熱消腫

大腸兪

大腸之兪穴

大腸濕熱을 淸瀉한다.

天樞

大腸募穴

上巨虛

大腸下合穴

淸瀉大腸濕熱

陰陵泉

足太陰合穴

利尿→化濕熱함.

'鍼灸 小考 > 침구 개론'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침구 배혈  (0) 2014.04.22
현대의학적으로 밝혀진 침의 작용|  (0) 2014.04.22
상용치료혈  (0) 2014.04.21
침술요법   (0) 2014.04.18
침술의 과학적 효과  (0) 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