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江湖/태극권

太極拳主要流派

초암 정만순 2014. 3. 11. 13:15

 

   太極拳主要流派
 

명 칭

창 시 자

발 전 배경

기술적 특징 및 기타











노가
老架

진왕정(陳王廷)
(1600-1680)
(중국 하남성 온현 진가구 진씨 9)(河南温县人)
명말청초인(明末淸初人)

원래  다 섯 가지 투로(形)가 있고  十三勢(13세)라고 불렸었다.  그 밖에 108勢, 포추 등의투로(形)가있다.
 

역사적으로 가장 오래된 유파이며 타파의 태극권은 각각 진식태극권의 기초위에 발전하였다. 
강함과 부드러움을 겸비하고 있으며 교대로 빨라지거나 늦어지거나 하며 전사경(纏絲勁)이라고 하는 내부로부터의 나선식 힘이 특징이다.
원형을 그리는 동작으로 끊임없이 이어진다.  

진장흥(陳長興)
(1771∼1853)  

원래의 투로(形)를 개량하고 진식태극권노가 제1로(老架一路), 노가 제2로(老架二路))를 형성했다.  

저서: <태극권십대요론>,
<태극권전투편>, <태극권용무요연>

신가
新架

진유본(陳有本)

동작의 순서는 진식태극권의 노가와 비슷하고 동작을그리는 곡선이 노가보다는 조금 작다. 그리고 몇 가지 복잡한 동작은 쉽게 개량하였다.  

위의 노가와 같다.

진청평(陳淸萍)
(1795∼1868)
 

조보진(지명)에서 진청평이 전했기 때문에 조보가식이라고 불리기도 한다.
신가식을 압축시켜서 형을 제정하였기에 소가식이라고도 불리운다.  

* 조보가에서 다시  "홀뢰가"라는 분파가  발생되었다.

양식
태극권
楊式
太極拳
 

양로선(楊露禪)
(1799∼1871)
 
양징보(楊澄甫)
(1883∼1936)
 

어려서 진가구 진씨일족의 하인으로 들어가 태극권을 배웠다. 후에 고향에 돌아가 태극권을 전함, 그 뒤 일반인을 대상으로원래의 노가식의 투로에 있었던 발경, 도약, 진각 등의 난이도가 높은 동작을 개량해서 그의 자손들에 의해 中架式(중가식)으로 바뀐다. 또 그의 손자인 양정보에 의해 大架式으로 개량되었다.  

현재 가장 유행되고 있는 유파이다. 동작은 평균적으로 느리고 크며 자세가 높다.
저서: <태극권사용법>, 
        <태극권체용전서> 

오식
태극권
吳式
太極拳
 

전우(全佑)
(만주족)
(1834∼1902)
하북성
대흥현인(大興縣人) 
오감천(吳鑒泉)
(1870∼1942)  

전우는 처음 양로선에게 태극권을 배우고 뒤에 그의 아들인 양반후에게서도 배웠으며, 전우의 아들 代에서 한족으로 바뀌면서 성을 오씨로 바꾸어서 오감천이라 하였다.
오파태극권은 양식태극권 "소가"라는 투로의 기초 위에 개량되었다.  

가식은 작고 평균적인 속도로 움직이는데 동작이 크다. 도약 동작은 없다.
부드러우면서도 치밀한 특징을 지니고 있다. 

무식
태극권
武式
太極拳
 

무우양(武禹襄)
(1812∼1880)
하북성
영년현
(河北永年顯人)

무우양은 양로선에게 태극권을 배우고 진청평에게 진식(소가식)을 배웠다. 
품격은 진식태극권의 노가와 신가, 양식의 대가와 소가 등과도 틀려서 독자적 유파를 구축하였다.
이역여->학위진으로 대를 이었다. 

형이 작고 활발하며 동작이 가볍고 재빠르다.
보법이 경쾌하고 민첩하며 구성이 치밀하고 아름다우며 허실이 분명하게 되어 있다.
 

손식
태극권
孫式
太極拳
 

손록당(孫祿堂)
(1861∼1932)
하북성 완현인(完縣人)
 

어려서 무술을 배우고 형의권, 팔괘장, 태극권 등을 배웠다.
각 무술의 특징을 살려서 서로 연관짓고 융합시켜 손식태극권을 만듬.
동작의 특징때문에 일명 개합태극권이라 불리운다.  

개합이 반복되며 전진후퇴를 되풀이 하고 보법이활발, 동작이 예민하다.
저서: <형의권학>, <권의술진> 

 


(前排左四起:陈正雷,孙剑云,杨振铎,孙永田;前排右一:王海洲)
  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

    2003,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大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진식태극권
손식태극권
양식태극권
오식태극권
무식태극권

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陈发科/진발과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
孙禄堂/손록당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양로선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先生之子-吴监泉
오감천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禹襄/무우양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陈正雷
진식태극권
당대장문인/진정뢰

孙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孙永田
손식태극권
당대장문인/손영전

杨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杨振铎
양식태극권
당대장문인/양진택

吴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李秉慈
오식태극권
당대장문인/이병자

武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乔松茂
무식태극권
당대장문인/교송무

陈王廷 (1600一1680)亦陈王庭。字奏廷 (庭)。河南温县人。陈氏第九世孙。自幼习文练武,为文、武痒生。且承继祖传武技。精通拳械,功夫深厚。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因明末社会动荡、又不得志,晚年隐居,以“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依据《易经》阴阳之理,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吸收和借鉴《拳经三十二势》,创造了太极拳械。成为当今陈式太极拳的雏形。其中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108势及刀、枪、剑、棍、锏、钩、梢、杆等太极十八般兵器,尤其是“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具有独特风格,并创太极拳理论。现存有《拳经总歌》、《拳势总歌》及《遗词》等

陈长兴 (1771一1853)字云亭。陈式太极拳主要传人之一。陈氏第十四代孙。秉旺之子。河南温县人。自幼从父学陈式老架拳。刻苦钻研,拳技高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以及《太极拳歌诀》等。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精,发展成为当今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又名炮捶),现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以保镇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凡在人众中众人推拥脚步不动,几近其身着,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其为“牌位先生”。授徒不分本外族,“有好拳者,多传之”。高徒有陈耕耘、杨禄禅等。对后代流行的杨、吴、孙、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陈 鑫(1849~1929) 字品三。河南温县人。陈氏16世孙。幼习文,得岁贡生。同时随父练武,且每习一式,必究明理法,寻其精微,乃至文武皆通。晚年发愤著书,阐发陈式太极拳理法和祖辈传拳经验。1908~1919年,服膺拳经,综合群谱,根基于《易》,撰成《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此书逐势详述太极拳的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此乃陈一生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全面总结,成为后世研究太极拳的典籍之一。还著有《陈氏家乘》五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另有形意拳《三三拳谱》。

陈发科 (1887~1957) 字福生。河南温县人。为陈氏十七代孙。自幼随父延熙习家传的太极拳。刻苦锤练,家训极严。其运用内功导引、吐纳、腹式呼吸运动之理论,成为内外交修,身心并练,融八大特点与拳术实用经验于套路和推手中;功力纯精,较全面继承了陈氏拳械。诗人杨敞赞日:“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1928年由豫来北京,将陈式太极拳普及推广,学者众多,如著名京剧泰斗杨小楼、北京市国术馆长许禹生、东北大学教授李剑华及沈家祯、巢振民、唐豪、邓杰、顾留馨、洪均生、李经梧、冯志强、田秀臣、侯志一、赵九洲、明云霄、王瑞芝、宋立垣、陈照奎等。其拳技理之精髓,后为沈家祯、顾留馨融会于合著《陈式太极拳》一书中。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犯。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早,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
  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于清晨6时5分含笑而逝。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各界人士。《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孙的逝世作了报道,对孙之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京、上海、杭州各武术团体也于“功德林”为孙举行公祭,由陈微明等名流百余人出席,多人作演说。同时,北京十天津各武术团体及孙门弟子亦为孙举办了隆重的追悼活动。保定国术馆副馆长刘纬祥曰:“今后我无问技之人了。”
  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者有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以及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等。

杨福魁 (1799-1872) 字露禅,“禅”亦写作“蝉”,别号禄缠。杨式太极拳奠基人。河北永年人。幼年家贫。约10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晚至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子弟,露禅殷勤侍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长兴喜其敏,遂收为徒,尽传其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 “化拳”之誉。约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返永年,以授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亦折节求教。后到北京传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为旗营武师。因武艺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其传拳有“凌得其筋,万得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其精髓为“松”与“沉”(“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努力,在陈长兴传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基础上,经过修删、增补,演化为当今的杨式太极拳。

杨班侯(1837-1892) 又名扬钰。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随父杨露禅习大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约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19岁时只身来北京。在淳王府内教授其子侄习武。后在北京新桥香饵胡同设场授徒,因不被时人所识,又没重视其攻防作用,一度被冷漠。后经杨露蝉来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全 佑 (1834-1902) 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大兴人。杨露蝉(亦作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后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露蝉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吴鉴泉(1870-1942) 又名爱伸。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满族。从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秉家学,并在其父之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4年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1928年到上海授艺,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张群、楮民谊、王晓籁等前来聆教。1928~1936年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会国术比赛,皆被聘为评判。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同年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并在香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其门生遍及海内外。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吴图南(1884-1989) 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著名武术家。蒙古族。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9岁时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杨禹廷(1888-1982) 又名瑞霖。武术名师。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习练十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形意、太极等拳及摔跤。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1941年又从王茂斋习吴式太极拳。重武德,精太极拳等。20岁始,在太庙 (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不速。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政界人士刘秀峰、陈云涛、傅作义以及京剧演员李万春、张云溪、曹连孝等都向他学过太极拳、刀;剑等。弟子有王培生、李经梧、李秉慈、赵任情、王辉璞、郑时敏、戴玉三、翁福麟等。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吴英华(1905一 ) 女。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满族。北京人。吴鉴泉之女,继承家学吴式太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及1938一1941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其弟子有吴静妹、邹学雯、施梅林等。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 《四字秘诀》、 《打手撤放》、 《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畬弟兄。

李亦畬 (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畬,乡邻称呼其李大先生,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其自幼即读书成癖,文学兼备,博学多才,四方闻名,弱冠则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一次考试失利,便绝意进取,闭户执教,故有李大先生之称。其母舅武禹襄,得河南陈氏之传,太极拳技艺精绝,名传一方。李亦畲耳闻目睹,渐悟共径,遂跟其学习此技,且悟性颇高,一学便会,触类旁通,神乎其扶,成为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大师。其著作有《五字诀》、《撤放秘诀》、《打手歌》、《走架打手行功要剖》、《十三势行功歌解》、 《左右虚实图》、 《论虚实开合》等。其传人有本邑郝为真、清河葛福来等。

郝为真 (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从小聪明过人,嗜文爱武。先习外家拳,后以不轻妙灵活、非技击之上乘,复从李亦畬先生改习大极拳,潜心致志如多年,造诣精纯,特别是从不持艺自傲,每有人来访,他总是谦逊和蔼,并无半点凌人之气。据说,其拳技已达到神乎其神的境界,举手投足皆能奏效,妙不可言,远近闻名。从先生学拳者遍及各层各界,遍及南北东西。可以说,武氏大极拳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其门人主要有李福荫、韩文明、张振宗及河北完县的孙禄堂等。其次子文桂 (字月如)亦得其传,授艺毕生。

郝少如 (1908-1983)武式太极拳家。名梦修,字少如。河北省永年人。郝月如之子,自幼在郝为真、郝月如指导下学习武式太极拳,全面掌握了太极拳技理。21岁时,出任永年县太极拳社助教,协助其父开展太极拳教学活动。其行拳萧洒文静,推手不重手法,内劲不露痕迹。30年代时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武进正德学社等。1937年在上海开办“郝派太极拳社”,曾著《武式太极拳一书》。

 

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
燕侠

  2003,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大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杨振铎:太平洋上两飞渡
  自从今年春天五大太极拳名家会聚京城,共同谱写了一曲“天下太极是一家”的佳话以后,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铎先生不久就远渡重洋,飞赴美国的西雅图。在那里,杨振铎先生的孙子杨军执掌着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的日常工作。这个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是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于1998年10月在美国的西雅图成立的,平时由杨军执掌传拳授艺,教授金发碧眼的美国人练习杨式太极拳。杨振铎则每年到这里亲自传授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时间短则几周,长则数月。杨振锋先生的到来,自然深受美国人的欢迎。
  杨振铎一边在美国传拳,一边还牵挂着国内的活动。今年是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惯例,这次的庆典活动和第二届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自然要搞得轰轰烈烈,规模空前。虽然赛事的筹备活动早在去年就开始了,请柬也早就发出去了,但是杨振铎先生仍然牵肠挂肚。于是,在6月份,他就提前回到了太原,为大赛和庆典活动做最后的准备。
  终究是77岁的老人了,这样国内国外地满天飞,两次飞渡太平洋,人们都很担心他的身体是否吃得消。可是,杨振铎先生却说:“为了传播杨式太极拳,我是责无旁贷。”幸亏他的手下有一批得力的干将,帮助他把这次庆典活动和国际邀请赛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大会圆满成功。会后,在8月初,杨振铎先生还要再次飞往美国西雅图,那里还有一大批外国弟子等着他来传拳授艺呢!
         陈正雷:来去匆匆绝尘烟
  在7月20目的开幕式上,陈正雷先生是到得最晚的一位太极拳名家。本来大 会安排他第一个上场表演,可是他却姗姗来迟,在其他名家表演过后,他才匆匆地 赶到体育场,这时已经接近中午了。
  原来,前一天夜里,郑州下了一场大暴雨,铁路受阻,原本20日清晨应该到达太原的火车,晚点了好几个小时。陈正雷先生纵使有超人的太极拳功夫,此时也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困在火车上,用手机和太原方面联系。总算老天有眼,没让陈大师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开幕大典,让来自世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能一睹陈式太极拳的风采。
  来不及过多地寒喧,陈正雷先生匆匆地换好练功服,上得场来,凝神默立,气定神闲,一套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博得了满场的喝彩。
  陈五雷刚从欧洲回来不久。他是今年3月末出访欧洲的,在英国等国家传授了两个多月的陈式太极拳。回到郑州后,又在郑州举办陈式太极拳提高班。这次,是抽空前来参加大会的,21日,他还要飞往深圳,那里的陈式太极拳辅导班将要开课。
陈正雷先生除了传播陈式太极拳外,他还担任着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之职。去年的九运会之后,上级准备让他负责武术套路和散打的训练管理工作,可是他却更愿意让年轻人上去,他则想一门心思从事他所钟爱的太极拳事业。
今年8月27日在焦作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上,陈正雷先生将担任仲裁一职。
  五十余岁,年富力强,陈正雷先生来去匆匆地奔波在世界各地,传播着陈式太极拳。
         乔松茂:宦海余暇舞太极
  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先生,是六位太极拳名家中身份最特殊的。在武术界,他是武式太极拳的传人;在政界,他又身兼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和省政协委员之职。作为政府官员的他又钟情太极拳,弹精竭虑地传播太极拳,这是为什么?两个字:热爱!
热爱太极拳,传播太极拳,可是太极拳却又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前几年社会上流传他是假掌门的说法,让他备感烦恼。好在事实是最好的明证,他也无须做过多的辩白:“只是把太极拳修炼好,继承下来,传播下去,不辜负李锦藩老师的期望,我平生的愿望就足矣!”

  
今年春天在北京和其他四位太极拳名家相聚之后,乔松茂先生就一直忙于日常的政务工作,只在余暇时间练习太极拳,教授弟子。据说,出版社准备重新出版《太极拳全书》,武式太极拳的部分由他来编写,他的任务还很重呢!
  乔松茂透露,现在市里又要进行换届选举了。对此,他看得很淡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很坦然。来参加这次山西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之前,他已经过了47岁生日。年届天命,他更加超然物外了。在大会期间,他除了表演武式太极拳外,还抽空带着弟子驱车去了五台山。那天正赶上细雨绵绵,山色空檬的五台山是否正合了他此时的心情?
  8月焦作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上,他将和蔡龙云先生、陈正雷先生共同担任仲裁。
  “世事如今己惯,此心到处悠然。”
         马海龙:走出书斋天地宽
  对吴式太极拳大师马岳梁、吴英华之子马海龙先生,太极拳界是最近两年才知道的。去年年底参加了珠海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后,马海龙先生就一直在上海主持鉴泉太极拳社的工作,传播吴式太极拳。
  由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马海龙先生总是给人一种学究气派,不善言辞。他总是说担当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是勉为其难,可是母命难为,他只好赶着鸭子上架。他现在认识到,总是在书斋中,在一片狭小的天地中,太极拳是没法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一个太极拳家必须走入社会,参加各种太极拳活动,向太极拳爱好者精心传授技艺。
  去年的珠海之行,向他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这次应杨振铎先生之邀,马海龙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乘车20多个小时,赶到山西太原,向人们展示了纯正的吴式太极拳。会议期间,大会组委会组织出席会议的嘉宾游览了太原郊区的风景名胜。站在耸人云天的天龙山上,马海龙先生真有一种走出书斋天地宽的感慨。
        孙永田:浮生偷得半日闲
  孙式太极拳传人孙永田先生说,他是偷偷地来太原参加这次太极拳盛会的。由于没有请假,在出席完开幕式的当天晚上,他就乘火车赶回了北京。在北京,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处理呢!谁让他是北京航天神龙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对孙永田先生来说,他一方面要管理公司的大小事物,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佳绩;另一方面,作为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还负责着研究会内部的事物。现在,孙剑云老人年事已高,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孙永田先生出面处理。“我这个掌门人,就只是服务,为研究会的事情操心。”
  今年6月16日,孙式太极拳门人会聚在北京西郊的百亭园公园孙禄堂铜像前,为孙剑云老人过了九十大寿。为了筹办这次活动,孙永田先生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车辆,终于使活动圆满结束。“中国人讲的就是尊师重道、尊老爱幼,武术界更重视这些。”
  除了这些比较大的活动,孙永田先生还传播孙式太极拳,协助孙剑云老师组织研究会的同门整理出版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著作和孙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碟……
  “我呀,每天大事、小事一大堆,没有闲着的时候。”
         王海洲:我为赵堡振臂呼
  这半年,赵堡太极拳名家王海洲先生心情一直很不平静。这些年来,在王海洲等赵堡太极拳门人的共同努力下,赵堡太极拳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是,王海洲先生仍然很不满意:与其他五大门派太极拳相比,赵堡太极拳在传播的广度上、影响的力度上,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发展赵堡太极拳,王海洲和赵堡太极拳的门人决定在河南温县赵堡镇建立赵堡太极拳纪念馆。现在,这个纪念馆正在筹划中,预计不久将开工建设。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资金的筹集就比较艰难。可是,为了发扬赵堡太极拳,扩大赵堡太极拳在国内外的影响,王海洲和赵堡太极拳门人齐心协力,无论如何也要建成这个纪念馆。
这些年,王海洲走南闯北,为发展赵堡太极拳费了许多心思,使人们逐渐认识了这棵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赵堡太极拳纪念馆的建立,无疑又为温县这个太极拳之乡增添了一处怀念先贤的人文景观。
 

 

 

 

 

'武林 江湖 > 태극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기본공(참장, 포구공등)  (0) 2014.06.14
[스크랩] 전통태극권(傳統太極拳)  (0) 2014.03.22
양가태극권 기본수형  (0) 2014.03.06
양가태극권 기본보법  (0) 2014.03.06
태극권 기격운용  (0)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