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主要流派
명 칭 |
창 시 자 |
발 전 배경 |
기술적 특징 및 기타 | |
진 |
노가 |
진왕정(陳王廷) |
원래 다 섯 가지 투로(形)가 있고 十三勢(13세)라고 불렸었다. 그 밖에 108勢, 포추 등의투로(形)가있다. |
역사적으로 가장 오래된 유파이며 타파의 태극권은 각각 진식태극권의 기초위에 발전하였다. |
진장흥(陳長興) |
원래의 투로(形)를 개량하고 진식태극권노가 제1로(老架一路), 노가 제2로(老架二路))를 형성했다. |
저서: <태극권십대요론>, | ||
신가 |
진유본(陳有本) |
동작의 순서는 진식태극권의 노가와 비슷하고 동작을그리는 곡선이 노가보다는 조금 작다. 그리고 몇 가지 복잡한 동작은 쉽게 개량하였다. |
위의 노가와 같다. | |
진청평(陳淸萍) |
조보진(지명)에서 진청평이 전했기 때문에 조보가식이라고 불리기도 한다. |
* 조보가에서 다시 "홀뢰가"라는 분파가 발생되었다. | ||
양식 |
양로선(楊露禪) |
어려서 진가구 진씨일족의 하인으로 들어가 태극권을 배웠다. 후에 고향에 돌아가 태극권을 전함, 그 뒤 일반인을 대상으로원래의 노가식의 투로에 있었던 발경, 도약, 진각 등의 난이도가 높은 동작을 개량해서 그의 자손들에 의해 中架式(중가식)으로 바뀐다. 또 그의 손자인 양정보에 의해 大架式으로 개량되었다. |
현재 가장 유행되고 있는 유파이다. 동작은 평균적으로 느리고 크며 자세가 높다. | |
오식 |
전우(全佑) |
전우는 처음 양로선에게 태극권을 배우고 뒤에 그의 아들인 양반후에게서도 배웠으며, 전우의 아들 代에서 한족으로 바뀌면서 성을 오씨로 바꾸어서 오감천이라 하였다. |
가식은 작고 평균적인 속도로 움직이는데 동작이 크다. 도약 동작은 없다. | |
무식 |
무우양(武禹襄) |
무우양은 양로선에게 태극권을 배우고 진청평에게 진식(소가식)을 배웠다. |
형이 작고 활발하며 동작이 가볍고 재빠르다. | |
손식 |
손록당(孫祿堂) |
어려서 무술을 배우고 형의권, 팔괘장, 태극권 등을 배웠다. |
개합이 반복되며 전진후퇴를 되풀이 하고 보법이활발, 동작이 예민하다. |
(前排左四起:陈正雷,孙剑云,杨振铎,孙永田;前排右一:王海洲) |
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 2003,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大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 |||
진식태극권 |
손식태극권 |
양식태극권 |
오식태극권 |
무식태극권 |
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 |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先生之子-吴监泉 |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陈正雷 |
孙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孙永田 |
杨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杨振铎 |
吴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李秉慈 |
武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乔松茂 |
陈王廷 (1600一1680)亦陈王庭。字奏廷 (庭)。河南温县人。陈氏第九世孙。自幼习文练武,为文、武痒生。且承继祖传武技。精通拳械,功夫深厚。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因明末社会动荡、又不得志,晚年隐居,以“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依据《易经》阴阳之理,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吸收和借鉴《拳经三十二势》,创造了太极拳械。成为当今陈式太极拳的雏形。其中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108势及刀、枪、剑、棍、锏、钩、梢、杆等太极十八般兵器,尤其是“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具有独特风格,并创太极拳理论。现存有《拳经总歌》、《拳势总歌》及《遗词》等 陈长兴 (1771一1853)字云亭。陈式太极拳主要传人之一。陈氏第十四代孙。秉旺之子。河南温县人。自幼从父学陈式老架拳。刻苦钻研,拳技高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以及《太极拳歌诀》等。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精,发展成为当今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又名炮捶),现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以保镇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凡在人众中众人推拥脚步不动,几近其身着,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其为“牌位先生”。授徒不分本外族,“有好拳者,多传之”。高徒有陈耕耘、杨禄禅等。对后代流行的杨、吴、孙、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陈 鑫(1849~1929) 字品三。河南温县人。陈氏16世孙。幼习文,得岁贡生。同时随父练武,且每习一式,必究明理法,寻其精微,乃至文武皆通。晚年发愤著书,阐发陈式太极拳理法和祖辈传拳经验。1908~1919年,服膺拳经,综合群谱,根基于《易》,撰成《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此书逐势详述太极拳的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此乃陈一生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全面总结,成为后世研究太极拳的典籍之一。还著有《陈氏家乘》五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另有形意拳《三三拳谱》。 陈发科 (1887~1957) 字福生。河南温县人。为陈氏十七代孙。自幼随父延熙习家传的太极拳。刻苦锤练,家训极严。其运用内功导引、吐纳、腹式呼吸运动之理论,成为内外交修,身心并练,融八大特点与拳术实用经验于套路和推手中;功力纯精,较全面继承了陈氏拳械。诗人杨敞赞日:“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1928年由豫来北京,将陈式太极拳普及推广,学者众多,如著名京剧泰斗杨小楼、北京市国术馆长许禹生、东北大学教授李剑华及沈家祯、巢振民、唐豪、邓杰、顾留馨、洪均生、李经梧、冯志强、田秀臣、侯志一、赵九洲、明云霄、王瑞芝、宋立垣、陈照奎等。其拳技理之精髓,后为沈家祯、顾留馨融会于合著《陈式太极拳》一书中。 |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
杨福魁 (1799-1872) 字露禅,“禅”亦写作“蝉”,别号禄缠。杨式太极拳奠基人。河北永年人。幼年家贫。约10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晚至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子弟,露禅殷勤侍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长兴喜其敏,遂收为徒,尽传其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 “化拳”之誉。约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返永年,以授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亦折节求教。后到北京传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为旗营武师。因武艺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其传拳有“凌得其筋,万得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其精髓为“松”与“沉”(“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努力,在陈长兴传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基础上,经过修删、增补,演化为当今的杨式太极拳。 杨班侯(1837-1892) 又名扬钰。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随父杨露禅习大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约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19岁时只身来北京。在淳王府内教授其子侄习武。后在北京新桥香饵胡同设场授徒,因不被时人所识,又没重视其攻防作用,一度被冷漠。后经杨露蝉来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
全 佑 (1834-1902) 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大兴人。杨露蝉(亦作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后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露蝉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吴图南(1884-1989) 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著名武术家。蒙古族。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9岁时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杨禹廷(1888-1982) 又名瑞霖。武术名师。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习练十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形意、太极等拳及摔跤。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1941年又从王茂斋习吴式太极拳。重武德,精太极拳等。20岁始,在太庙 (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不速。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政界人士刘秀峰、陈云涛、傅作义以及京剧演员李万春、张云溪、曹连孝等都向他学过太极拳、刀;剑等。弟子有王培生、李经梧、李秉慈、赵任情、王辉璞、郑时敏、戴玉三、翁福麟等。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吴英华(1905一 ) 女。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满族。北京人。吴鉴泉之女,继承家学吴式太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及1938一1941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其弟子有吴静妹、邹学雯、施梅林等。 |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 《四字秘诀》、 《打手撤放》、 《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畬弟兄。 李亦畬 (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畬,乡邻称呼其李大先生,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其自幼即读书成癖,文学兼备,博学多才,四方闻名,弱冠则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一次考试失利,便绝意进取,闭户执教,故有李大先生之称。其母舅武禹襄,得河南陈氏之传,太极拳技艺精绝,名传一方。李亦畲耳闻目睹,渐悟共径,遂跟其学习此技,且悟性颇高,一学便会,触类旁通,神乎其扶,成为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大师。其著作有《五字诀》、《撤放秘诀》、《打手歌》、《走架打手行功要剖》、《十三势行功歌解》、 《左右虚实图》、 《论虚实开合》等。其传人有本邑郝为真、清河葛福来等。 郝为真 (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从小聪明过人,嗜文爱武。先习外家拳,后以不轻妙灵活、非技击之上乘,复从李亦畬先生改习大极拳,潜心致志如多年,造诣精纯,特别是从不持艺自傲,每有人来访,他总是谦逊和蔼,并无半点凌人之气。据说,其拳技已达到神乎其神的境界,举手投足皆能奏效,妙不可言,远近闻名。从先生学拳者遍及各层各界,遍及南北东西。可以说,武氏大极拳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其门人主要有李福荫、韩文明、张振宗及河北完县的孙禄堂等。其次子文桂 (字月如)亦得其传,授艺毕生。 郝少如 (1908-1983)武式太极拳家。名梦修,字少如。河北省永年人。郝月如之子,自幼在郝为真、郝月如指导下学习武式太极拳,全面掌握了太极拳技理。21岁时,出任永年县太极拳社助教,协助其父开展太极拳教学活动。其行拳萧洒文静,推手不重手法,内劲不露痕迹。30年代时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武进正德学社等。1937年在上海开办“郝派太极拳社”,曾著《武式太极拳一书》。 |
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 | ||
燕侠 | ||
|
'武林 江湖 > 태극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기본공(참장, 포구공등) (0) | 2014.06.14 |
---|---|
[스크랩] 전통태극권(傳統太極拳) (0) | 2014.03.22 |
양가태극권 기본수형 (0) | 2014.03.06 |
양가태극권 기본보법 (0) | 2014.03.06 |
태극권 기격운용 (0) | 2014.03.05 |